【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英國艾希特大學最新研究顯示,過去30年來全歐洲鳥類數量驟減,主要群體為常見鳥種,數量多達4億隻以上,但較罕見鳥種數量卻逆勢增加。學者因此呼籲保育計畫不應再以物種珍稀與否為標準,而應以實際對環境衝擊結果作為努力目標。
該研究發表於《生態學報告》期刊,據估計,過去30年間全歐洲常見鳥類數量減少4.21億隻,其中90%為常見鳥種,例如麻雀、雲雀、灰鷓鴣與歐掠鳥,其中又以最常見的麻雀情況最危急,這項結果也顯示人類應付出更多心力保育常見鳥類。
「由於人類受益於常見鳥種最多,其數量驟減因此令人擔憂,」艾希特大學研究人員理查‧英格表示,「顯然對人類而言,與自然和野生動物互動十分重要,常見鳥類大量減少對人類社會可能相當不利。」
鳥類數量減少主要屬於相對常見的鳥類,並非所有常見鳥類都在減少,例如大山雀、藍山雀與烏鶇數量都在增加。近年來白頭鷂、渡鴉、鶙鵳與石鴴等罕見鳥類也有增加趨勢,其原因與歐洲對此類鳥種直接採取保育行動有關。
動物保育通常集中在罕見物種,但這次研究指出,保育學者也應關注常見鳥類,例如傳統上與農田有關的物種。儘管影響範圍仍不明,鳥類消失原因可能與現代農耕方式、環境品質劣化及棲息地消失有關,也顯示人類控管環境的方式不適合我們熟悉的鳥類。
若非上千名田野調查志工依照學界標準計算鳥隻數量,並將數據交予國家監測計畫,此研究無法向歐洲保育界帶來這項重要訊息。
該研究匯集橫跨25國144種歐洲鳥類上千份個別調查,也顯現跨國合作監測計畫的重要性。學者表示,更大規模保育預算與心力應投入大範圍環境改善計畫,包含確保都市綠地與農業環境監測。
過去的經驗也指出,該計畫應以鳥類減少實際後果為議題,而非物種珍稀與否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