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社福外包,該有個限度

居隱 / 社工師 2014/10/26 18:16 點閱 3591 次

台灣科技部的海研五號研究船發生船難,部分學者、民眾懷疑,船長及船員都是外包,造成人力不穩定,對船身運作了解有限,影響航行安全。其實比海研五號更大的台灣社福體系,專業人員外包老早就不是新鮮事。

因為台灣解嚴後,加速建立社福體系時,受「新管理主義」影響,官方為減少成本、增加運作彈性,外包程度不輸其他專業體系。

像是113家暴暨性侵害防治專線、1957福利諮詢專線,都是衛生福利部委託民間單位接聽,跟110、119專線由警政署、消防署自行接聽不同;到就業服務站申請就業服務,就會發現不少就業服務員是「派遣女王」。

因此很多社福單位全名,是「某官方部分委託某單位辦理某中心」字樣,也讓台灣社福界出現這些情形:

一、有些外包案投標單位少,委託不像委託,官員甚至得「拜託」對方接案。

二、筆者在外包單位擔任社工時,家人常擔心如哪天換外包單位,會影響收入甚至失業,要求筆者學其他社工,搶著報考公務員考試。

三、筆者整理「台灣社福服務清單」系列表格時,看外包單位清單常會有變動,增加整理難度;有次跟非社福相關專業出身,擔任社福訊息整合網站的版主開會,她也認為現有社福外包情形,讓台灣社福體系看起來很複雜。

所以社福外包,該有個限度。

筆者建議對服務績效良好,及承辦經營冷門項目的外包單位,提供獎勵鼓勵持續經營,確保專業人員有穩定收入、工作機會,能持續建立服務關係,有助提供有需求的民眾優質服務。

同時定期發布提供服務單位清單,依地區、服務類別整理,透過成立整合網站、應用程式,方便民眾查詢、下載。

只是外包環境改善前,社福專業人員可開發收入來源,自行求生存。像是努力準備正式公務員考試、創業;用所學知識觀察社會趨勢,結合理財知識進行投資;或製作文創作品,分享社福知識、工作經驗、社福服務訊息,得到稿費及版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