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餐飲及廚藝科系吹起「天然風」,從教學上引導學生健康烹調,以天然食材、少加調味為餐飲主軸。面對這波飼料油混豬油風波,許多教授其實已改用成本較高的植物油或奶油。「頂新若沒有出事,還是有其他企業爆出黑心食品,」校方認為,除了加強學生對新鮮食材的辨識能力,仍需政府鐵腕監督基本原物料。
頂新飼料油混豬油風波,席捲全台超過52所學校。「現在還有哪種油可以用?」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主任李怡君說,「食品衛生與安全」是必修課,學校也會開設「食物認識與採購」課程,讓學生學會辨認食材,要求使用吉園圃、CAS、GMP等合格認證商品,並在採購及保存過程中確保食材安全。
「這次食安問題在於,即使有政府認證也不一定能安心,食品加工控管完全讓使用者信心瓦解,」李怡君說,由於食安問題頻傳,現在教授在教學時,也會教如何炸豬油、親自把原物料做成餡料等,「過去讓學生直接使用加工品,現在課堂上會把食物最初的樣貌當作教學核心。」
義守大學廚藝學系主任洪端良則指出,豬油在高溫烹調過程中,氧化作用較輕微,香味也較充足,的確常用在高溫烹調及酥餅類上,但油品並非無可替代。教學早已開始使用大豆沙拉油,食安風險相對較少,植物油只要控制油炸溫度,使用完馬上處理,就能減少油品高溫氧化、聚合的現象。
「少吃加工、化學添加物是一種趨勢,」洪端良表示,學校教學會逐漸偏向生鮮、天然食物為主,鼓勵學生多使用食材,而非食物,比方說排骨自己醃製、少用雞粉或蠔油等化學調味料等。
台灣觀光學院教務長林裕增則說,除了烘焙檢定必須使用豬油外,教學上一律改成使用奶油,雖然色澤和香味略遜豬油,成本也較高昂,但是相對安心。林裕增表示,校方一定會有食品安全、道德教育的相關課程,也努力推動「從農場到餐桌」,企圖縮短食材運送路程,也容易追蹤來源。
但林裕增也指出,解決之道還是改變國人飲食習慣。「如果學生到了職場,老闆、市場還是一樣重油、重口味,學生烹調免不了使用大量動物性油脂。」大量的需求加上市面上豬隻有限,就讓不良業者企圖以旁門左道的方式生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