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長期便祕 大腸直腸癌風險高

李昀澔 2014/10/12 21:54 點閱 15286 次
醫師表示,長期便祕者,糞便中毒素不斷刺激腸道黏膜,會提高癌化風險。(photo by維基百科)
醫師表示,長期便祕者,糞便中毒素不斷刺激腸道黏膜,會提高癌化風險。(photo by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常便祕者,當心大腸直腸癌上身!長春診所院長劉伯恩表示,便祕者糞便中累積的毒素不斷刺激腸道黏膜,長期恐致腸壁細胞病變而癌化。仁愛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指出,若生活習慣並未改變,卻突然出現便秘或腹瀉症狀,也可能是大腸直腸癌警兆。義大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文?建議,有家族病史者,應從40歲起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以及早發現。

【大腸癌發生率高】
藝人余天次女余苑綺罹患第3期大腸直腸癌,日前手術出院,近日內將開始化療,引發民眾高度關注。全台每年有超過1萬4千人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及肛門癌,2013年時造成逾5千2百人死亡。劉伯恩指出,研究顯示有85%的大腸直腸癌患者,都曾出現便秘症狀,而他近5年收集國內6千多位20至60歲民眾資料後發現,逾6成有便秘困擾,代表國人大腸直腸癌比例高,與便祕頗有關聯。

「長期便祕者,糞便中含有的氨、硫等毒素,會不斷刺激腸道黏膜。」劉伯恩表示,腸壁受毒素長期刺激,極易病變而癌化。陳冠仰分析,因便祕而累積在體內的毒素,也可能造成部分年輕女性皮膚暗沉或易生青春痘。王文?則強調,近年來多項國外研究證實,便祕會導致腸道內正常菌落失衡,不但減少益生菌比例,部分異常繁殖的有害細菌,更會提高患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勿輕忽便秘症狀】
除長期便秘者罹癌風險偏高外,陳冠仰指出,若突然出現便秘或腹瀉狀況,調整飲食及作息約2週至1個月後仍未改善,最好儘快就醫。他解釋,若腫瘤靠近小腸,可能出現腹瀉症狀,而像余苑綺般靠近直腸、肛門者,則可能因腸道阻塞而便祕。陳冠仰說,一般認為大腸直腸癌患者出現血便、腹痛等症狀時,往往已是第3、4期,但靠近直腸的腫瘤在早期就易出血,仍有早期發現並治療機會。

水分補充、運動量不足,及飲食多油脂、燒烤而缺乏纖維素,都是便秘常見的原因;劉伯恩提醒,肥胖者由於腹部及內臟堆積過多脂肪,擠壓腸胃蠕動空間,開刀後容易發生腹部沾黏情形,都可能導致便秘。而研究也證實,肥胖是大腸直腸癌危險因子之一,因此肥胖者切莫輕忽便秘症狀。

國健署目前提供50歲以上成人,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篩檢。王文?則表示,有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者,可提前自40歲開始定期篩檢;若有異常,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診斷,而極易演變為腫瘤的大腸息肉,也可在大腸鏡檢時直接移除,以避免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