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子女 不一定最幸福

謝宇程 / 文字工作者 2014/09/16 09:30 點閱 2555 次

去年,一位出身富裕的政治人物二代,返回大學演講時分享自己「一生充滿皺褶」的故事。但這件事,在網路上不斷被嘲笑,在他參與選舉之後更被許多人說他虛偽詐欺。這件事讓我想起一位國中隔壁班的同學。

這個同學據說是花錢闊綽,穿訂製的校服,用名牌配件,總穿著最新款的喬登球鞋,全班第一個帶 BBcall 上學。我們的頭髮又土又醜,但他的頭髮總是有膠有抓,非常有型。可惜他是全班最沒有人緣的人,沒有人喜歡他,常常和同學衝突打架。最後, 他在一個幫派混混身邊當小弟,擔任幫他點菸的角色。

【被同儕排擠】
小時候,一直覺得這個同學就是「頭殼壞了」。但是,我最近幾年研究許多人的成長過程,才慢慢了解, 原來富家子女有他們特別的人生難題。

首先,特別的富裕,就和任何的「特別」一樣,在孩子群體中都可能是被孤立出來的原因。他穿得不一樣,吃的東西不一樣,習慣不一樣, 玩的東西不一樣……總和的結果,就可能是孩子們覺得:「他」不是「我們」。多多少少,就可能帶來欺負或排斥。

再長大一點,富裕的家庭會讓他更早陷入複雜的人際關係。有些老師會因為某學生家中有權有錢,刻意偏坦;而老師偏愛的學生,也常是被同儕共同討厭的對象。有錢的孩子可能交了幾個好朋友,但他某一天可能懷疑:他們是因為我有錢而和我交朋友嗎?說不準,某天他得知某個朋友真的在背後說了「要不是他常買電動給我,我才不和他當朋友」,他的內心的世界當然要崩潰碎落一地。

【有難言的苦楚】
再長大一點,青少年之間暗中較量成績和各種能力。倘若富家子女表現平庸,甚至差強人意,旁人心裡可能就想:你的家庭都給你了這麼多優勢,你本身到底是有多差?就算旁人不想,或是想了而沒有講,富家子女心裡都可能出現小惡魔在叨唸指控。

每一個孩子、在青少年時期,都有苦楚與煩惱。但大部分的人,只要一個簡單的心願,就可能給自己帶來希望感:等我有錢,一切就會更好。但對於富家子女而言,他沒有一個簡單的心理解答:他明明有錢,或父母有權有勢,他卻還是苦惱,這怎麼辦?

其實,富家子女所面對的苦惱也許都是很真實的 ─ 真實得足以讓他自卑、自恨、暴躁、吸毒、飆車。其實, 出身特別富裕的家庭,孩子往往有一些難言的苦楚,連自己、連父母都不清楚的焦慮,甚至對人說,只會招來冷笑和譏諷。

事實上,富裕無法直接轉換成幸福,按照心理學者康納曼的研究,任何人富裕超過一個程度 ( 在美國是家庭收入6 萬美金),任何財富的增加,都無法再提升幸福程度。一個孩子、青少年是否幸福,更是不可能從父母的收入來判定。

那位政界二代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及見識擔任市長,早已有各種資料與論述可供參考,不是本文討論重點。重點在於,許多父母、教師、社會大眾, 應該改變「富家子女一定幸福」的粗糙判斷,在教育之中更加細膩與同理,也許我們可以有更多優秀出色、為公眾謀福利的「名門之後」,少一些嗑藥和飆車的「不肖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