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NGO組織 面向新時代挑戰

范捷茵 2014/08/27 18:35 點閱 2850 次
文化部27日舉辦「公民跨域行動接軌」論壇。(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文化部27日舉辦「公民跨域行動接軌」論壇。(photo by 范捷茵/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公民組織在亞太地區逐漸蓬勃,來自中、港、東南亞的公民行動家27日齊聚一堂,討論各國NGO當前面臨的人才招募、政府限制問題,雖然眼前挑戰重重,但新時代產生更多城鄉就業差距、勞資關係激化、環境破壞等問題,有更多社會議題需要公民團體幫忙發聲,因此對NGO而言,新時代是挑戰,也是機遇。

台灣3月太陽花學運後,出現了沃草、零時政府等新的民間非政府組織(NGO),而今年10月無殼蝸牛運動也將捲土重來,這些NGO無論新舊,都在社會變遷下努力捍衛中心價值。文化部27日特別舉行「公民跨域行動接軌」論壇,互相激盪。

【台新生代缺夢想】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常說,你將來要去當老師、律師或醫生,整個教育體制也只教我們把答案填到考卷中,而不是懷疑老師教學的正確性。」針對台灣新世代的挑戰,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認為,年輕人面臨的問題不再是貧窮,而是缺乏夢想和想像能力。進入社會後,只能順應體制去考文憑、投履歷,每個人出路雷同,難以面對社會的新挑戰。

何培鈞也說,近幾年來逐漸看到台灣有「南澳自然田」、「稻田上的餐桌」等創意活動出現,代表年輕人開始思考身邊的社會現象,並且透過積極行動,落實在地化、永續發展等理想。

【公民組織雨後春筍】
從事中國勞工運動的曾飛洋表示,中國當前法令上對社會組織的管理逐漸放寬,開始立法降低組織的成立門檻等,但實際上政府仍常警告和干預NGO,因此公民團體常會刻意迴避政治,如勞工運動就著重在資方上,而非批評整體制系統。

曾飛洋也認為,中國公民團體發展受限的同時,有著更大的社會需求,因為大環境面臨劇烈改變,加上勞工缺乏抗爭以外的溝通管道,因此勞工面臨不公平待遇時,勞資矛盾日益頻繁,「工人反抗並不會因為政府管控而減少,」他指出:「這對NGO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

參與馬來西亞社區營造與公民串聯的江偉俊則說,2008年大選後馬國執政黨不再占有絕對優勢,公民擁有參與的可能,讓公民意識快速萌芽。他認為,當前的新生代公民,發聲平台比過去多,因此馬來西亞NGO要面對的不只是管理,還有如何號召新血加入;同時,如何在各自議題上,納入更多面相,以貼近社會的轉型與發展,這些都是馬國公民還在摸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