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范捷茵台北報導】台大校長楊泮池6日演講指出,社會把「人才」格局縮得太小,常把「高學歷」與人才畫上等號,但他認為,高等教育應該要更多元,除了各個領域的專業外,也要發展學生知識外的人文關懷、品格陶冶等等。但學生提問時卻無奈地指出,公司求才明訂基本條件要碩士、博士,如果沒有高學歷,履歷根本連看都不看。
台大校長楊泮池、中研院士曾志朗、師大校長張國恩、商周總編輯王之杰等人,7日出席「台大論壇─台灣新世代的Smart Power」,討論人才的特質與培養。
楊泮池首先分析台灣的教育現況,他說,由於社會習慣把「高學歷」與「人才」畫上等號,人事聘用第一關要審學歷,薪資結構也跟著學歷高低調整,導致學生一窩蜂搶著進大學、念博士,整體社會培養了很多「能力不上不下」的學生,優秀的沒有很優秀,基層人才也很缺乏。
他也秀了一張投影片,上面洋洋灑灑列了許多人才的定義,包括正直、認真、勤勞、果敢等等特質,卻反問學生「誰能如此完美,符合上面每一個條件?」他認為,人才的定義應該是廣泛的,能在自己崗位上、維繫社會穩定發展的每個人,如父親、教師等等都很重要,絕對不只是「最頂尖的人」才是人才。
許多民間企業調查中,台大學生常被批評優秀、專業,但是缺乏溝通技巧,抗壓性、團隊合作能力也待加強。因此楊泮池認為,高等教育除了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外,也要重視人文關懷、品德教育、社會需求等多元面向。
會後提問時,學生卻無奈指出,雖然認同校長的看法,但實際上投履歷找工作時,企業卻常要求學歷標準,如果沒有高學歷,恐怕還沒有面試機會,第一關履歷審查就被刷掉了。楊泮池點頭表示,這是社會價值觀要努力的方向,從教育部、銓敘部、勞動部等等都要改善這種學歷優先的觀念。
如何讓自己變成人才?中研院士曾志朗認為,人才要有整合能力,並不斷與時俱進,他提到過去台灣國中生資質比香港、新加坡優秀,但現在卻比不上其他國家,因此不只個人需要努力提昇自己,也要放手讓整體教育政策做出改變。
而師大校長張國恩表示,個人需要儲備知識、能力等硬實力,好比是國家累積軍事國防實力,另外還需具備團隊合作、溝通、國際視野等軟實力,就像國家的外交手段,最後透過觀察、思考,靈活運用自己內政與外交優勢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