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現徵兆 親友關懷可防自殺

李昀澔 2014/08/05 17:45 點閱 3465 次
由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等人設計的「心情溫度計」量表,可簡易判斷有情緒困擾者,是否需向親友或專業人士求助。(photo by維基百科&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由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等人設計的「心情溫度計」量表,可簡易判斷有情緒困擾者,是否需向親友或專業人士求助。(photo by維基百科&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網路霸凌」等現象雖可能引起自殺事件,但網路卻也是自殺防治不可或缺的一環。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副執行長張家銘分析,隨社群網站及通訊軟體普及,許多自殺徵兆都是透過網路「現蹤」。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副主任戴怡君指出,網路已成為許多青少年透露自殺跡象或求助的主要管道,有賴周遭親友留意。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將於31日舉行年會,以「網路與自殺防治的挑戰與機會」為題,邀集日、韓等國專家參與討論。而今年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自殺防治協會,將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主題訂為「全球串聯」;自殺防治學會指出,「社交孤立」的行為會增加自殺風險,而與生活周遭其他人密切「串聯」、互動,是預防自殺的方法之一。

【各界串聯防自殺】
另一方面,憂鬱症是自殺最重大的危險因子,但有時基層醫療資源不足以解決問題,需仰賴不同組織及專業人士一起「串聯」,投入憂鬱症治療及自殺防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精神科醫師陳永興強調,除醫師及心理師等專業人員外,許多宗教、社福團體也都提供管道協助有自殺傾向者,「有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據衛福部統計,自殺連續4年盤據國人死因第11名,2013年造成3565人往生,以25至64歲的2500餘人最多,64歲以上約800人居次。而自殺防治學會去年調查顯示,逾5成民眾仍有錯誤觀念,認為「自殺身亡者不會說想自殺」,或「說自己想自殺僅是在發洩情緒,不是真的想尋短」;張家銘表示,6至7成自殺者都曾透露跡象或對外求救。

【注意蛛絲馬跡】
儘管對一般民眾而言,如何判斷自殺傾向與一時的正常負面情緒並不容易,但戴怡君說,若身旁親友出現長期心情低落、交談時不斷重複負面說詞、否定旁人正面建議、與外界聯繫遽減變得「很難約」、與人互動時注意力難集中、面臨抉擇無法下決定、體重劇烈變動、失眠或嗜睡等狀況,都可能是憂鬱情緒的呈現。特別是有自殺傾向者,會對未來完全不抱期待,並不斷重複「走投無路」的想法。

研究證實,自殺身亡者中,有3分之2有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困擾;戴怡君提醒,憂鬱症患者在自殺前,可能會一反原本低落的情緒而顯得正常,需特別注意。

她說,通常略有自殺徵兆或憂鬱傾向者,可透過運動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但若影響上學、工作等日常生活,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陳永興指出,周遭親友適度關心,扮演「傾聽者」角色,提供自殺傾向者發洩管道,其實就已非常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