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健保要好 更要兼顧公平

李若松 / 資深媒體工作者 2014/07/30 10:02 點閱 2187 次

—從王丹事件談起

大陸民運人士王丹急著想回台灣,不是台灣民主運動,而是台灣的全民健保比美國好。其實許多海外僑胞或來台就學、工作的外籍人士也喜歡台灣健保,但是我們不該讓全民健保變成全球健保。

王丹事件引爭議
現居美國的大陸民運人士王丹因為在超市頭昏,嚴重懷疑是自己腦部腫瘤或腦血栓,透過臉書希望專案回台灣就醫檢查,卻又抱怨台灣住所太狹小,引起網路支持與反對的聲音。

王丹返台就醫雖符合健保署規定,但移民署依法要求王丹提供返美證明,讓事件可以畫下句點;但海外僑胞回台治重病或度假就醫,確實讓長期納稅、繳交健保費的民眾很不服氣。

台灣健保名揚四海
政府從民國84 年三月開始實施全民健保,雖然有受薪階級保費偏高,浪費醫療資源的爭議不斷,確實是讓許多民眾受到全民健保的照顧;為人所垢病的是海外僑胞,經常以在海外工作暫停繳交健保費,等到年老多病才返台享受健保福利,造成健保的虧損,必須實施補充保費制度彌補不足。

健康保險制度原本就是集合眾人的力量分擔疾病意外的風險,全民健保從懷孕開始到終老,除了弱勢族群不必支付健保部分負擔及保費,幾乎全民都不必擔心健康照護,會造成家庭經濟的重大負擔。

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是讓外國友人羡慕,有許多人都可是全民健保受惠代言人,但台灣健保制度並不是十全十美,沒有任何隱憂, 過去的健保財務虧損風險, 因為補充保費實施後已經小幅改善;但健保費率應該對本國籍、非本國籍人士有差別待遇。

醫護人員受限制
全民健保制度也讓醫護人員受許多限制,關鍵在於DRGs 診斷關聯群(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新健保支付制度,將醫師診斷為同一類疾病、要採取類似治療的疾病分在同一組,依過去醫界提供服務數據為基礎,計算未來保險人應給付醫院費用,稱為「包裹式給付」, 是否讓醫院杮子挑軟的吃, 拒收需要投入較多醫療資源的病患。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 補充保費、藥物給付新制、收支連動及多元化支付制度,都讓人又期待,又免不了擔心。如何使全民健保更趨公平穩健,是全民關切的焦點,也攸關醫療服務體系的永續生存與發展,希望最優秀、最有慈悲心的人才, 持續加入醫療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