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台灣社會的價值省思

施壽全 / 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 2014/06/30 18:20 點閱 1885 次

各行各業每天都不斷有工作正在進行著。這些工作被選擇或或被優先執行的理由很多,但關鍵的原因,顯然是視其「價值」高低或多寡而定。

不過,有些從跨領域角度看來頗有價值的事,卻因專業價值不高,就被捨棄或延後;反之,也有專業價值高, 但對社會整體貢獻不大的, 仍被積極推行,都令人感到惋惜和遺憾。

報導的價值判斷

舉例來說,「某名人發生了不名譽事件」與「某民眾做了件善事」,何者較有「新聞價值」?以目前媒體觀點看,顯然前者價值高,所以會很快或大篇幅追蹤報導, 後者只能見於小角落或根本上不了版面。但對於社會風氣何者有助益,可說不言而可喻。

又如,稍早前有大學舉辦「蜜蜂為何消失」的研討會,有記者不針對內容討論, 卻追問校長對於「學運」的看法。學運固然重要,但蜜蜂消失對於生態也有深遠影響,兩者都有價值,不能因為後者不在眾人的興頭上, 就不被重視。

長久以來,醫療相關人員的學術成就,主要取決於能產出多少SCI 論文?產出論文需要研究,相當辛苦, 實驗失敗不了了之是常有的事,若稍有成果,便須盡快整理寫成論文,經過嚴格審查才能發表。

經濟與環境的兩難

如此艱難的事為何要做? 因為研究成果具有專業「價值」,也常會反應為職位、薪酬與名望的提昇。然而, 平情而論,每年登載於期刊成千上萬的論文,對人類健康與生命的維護有具體貢獻的,其實是鳳毛麟角,需要那麼多人花那麼多精神時間去進行對人類無實質「價值」的事嗎?值得深思。

今年四月,舉世矚目的韓國船難事件,檢討起來,也是「價值」問題:為追求商業利益而罔顧安全與人命!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價值」最常引起爭執的焦點。有史以來,人類為了改善生活,不斷挑戰自然與破壞環境;生活便利與舒適性固然提升了,卻也引來全球暖化、氣候詭譎多變等自然界的反撲而造成傷亡。

發展無限上綱

台灣也有河川死亡、開山鑿路妨害水土保持、侵犯動物棲息地等等爭議。大家真該好好想想,所謂「發展」是否已經夠了?還要為滿足更多慾望而姿意妄為嗎?

核電廠內部,或許可以透過作業流程的嚴格執行來確認所謂「安全」,但日本福島核災事件,改變了許多人對核電的看法;完全無從預知的大地震,是核電會否引發重大災難的終極變數。

生與死的抉擇

台灣地狹人稠、位處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接處而地震頻仍,何時會來大地震?也許發生機率很低,但也可能隨時發生─強度極高、或者相當強度卻極為淺層,將會造成如何難以想像與承擔的悲劇。

所以,在這塊土地上,愈來愈強烈思考「生與死」的抉擇,顯然已超越蓋過了核電廠存在的其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