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海水混濁 專家:小心細菌感染

方家敏 2014/06/17 17:26 點閱 4062 次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張怡怡指出,大雨過後3日海水水質變混濁、菌數增加,民眾應避免下水遊憩。 (photo by高雄旅遊網)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張怡怡指出,大雨過後3日海水水質變混濁、菌數增加,民眾應避免下水遊憩。 (photo by高雄旅遊網)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雨後水質惡化,有傷口的民眾若下水恐引發敗血症。環保署17日公告,將於今年6月底開始監測全台22處海灘水質,並分為優良、普通、不宜親水活動3個等級。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張怡怡指出,海水在大雨後3天水質會急速惡化,大腸桿菌群和球菌球數量暴增,若不慎誤食、接觸傷口恐引發腹腔、尿道感染,甚至敗血症,應避免下水。

環保署今年預測監測單位包含福隆、新金山、通霄、馬沙溝、西子灣、旗津、墾丁跳石、外澳、杉原、觀音亭、港口海灘等22處海灘。監測結果將先參考甲類海洋環境品質標準,再根據WHO建議,以腸球菌做為遊憩用水水質分級。

目前海灘水質共分為優良、普通、不宜親水活動等3個等級,每100毫升水樣的大腸桿菌群菌落數若超過1000就是不宜親水活動的等級;若大腸桿菌群菌落數低於1000,且腸球菌最大可能數低於50就為優良等級。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張怡怡指出,通常在大雨過後海灘水質會迅速惡化,其原因包括雨水帶下空氣中的沙塵和地面上沖刷下來的沙土,一併流入海裡。水中顆粒增加後細菌也會附著在顆粒表面,大腸桿菌群可能會增加數百倍、腸球菌群數則會增加數十倍。

張怡怡說,雖然這次的監測主要是水質的汙染指標,但大腸桿菌群和腸球菌都有可能會致病。其中腸球菌若經由傷口感染、從口攝入,就很有可能發生腹腔或尿道感染,最嚴重則會引發敗血症,但機率並不高。

「大雨過後3日內都屬於水質惡劣的時期,民眾應避免在降雨、颱風後3日前往海灘遊憩。」環保署監測及資訊處處長朱雨其建議,由於監測結果無法立即出爐,因此最好的環境指標就是下雨。另外他也叮嚀,若皮膚有傷口應該避免接觸海水、沙灘,否則可能成為致病菌感染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