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緊急醫療 需提升到院前效率

李昀澔 2014/06/15 20:02 點閱 2756 次
台大醫院主辦「台灣緊急醫療演變及展望」研討會,邀請國內醫師對改善急重症醫療體系提出建議。(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大醫院主辦「台灣緊急醫療演變及展望」研討會,邀請國內醫師對改善急重症醫療體系提出建議。(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過去救護車執行的急救項目有限,現在中風患者一上車,就會同時啟動多項檢查,爭取血栓溶解劑治療的「黃金時間」。針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搶救流程,過去心導管室雖在急診通知後就立刻動員,但準備時間卻受晝夜、假日、經驗等細節影響,亞東心臟內科主任吳彥雯指出,透過更細部的流程標準化限縮準備時間為半小時,才能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

「急診的重點,是將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送到能提供最適當診療的醫院。」萬芳醫院副院長陳瑞杰15日出席由台大醫院主辦的「台灣緊急醫療演變及展望」研討會,分享其長期參與外傷急重症的經驗。該研討會邀請10名資深醫師,就復甦急救、外傷、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災難應變救護等領域,針對國內臨床及制度提出建議。

【外傷佔急診比例高】
陳瑞杰表示,衛福部2012年70歲以下國人「平均生命年數損失」資料顯示,事故傷害造成外傷的年數損失為26.4年,意即外傷患者平均死亡年齡為43.6歲,遠低於癌症的55.6歲;受傷原因中交通事故佔54%最高,其中又以機車佔45%為主。「2011年時外傷健保支出達新台幣309億元,佔急診人次近25%,」陳瑞杰分析,「這是一種偏『年輕族群』的疾病,造成社會很大的負擔。」

「國內外科包含骨科、神經外科、泌尿、整形等專業科別,專責處理外傷的人力其實略嫌不足,」陳瑞杰指出,美國也有類似狀況,因此外科與急診的整合更形重要;他強調,美國研究證實,患者由「外傷中心」處置可降低死亡率達25%,除外傷醫療資源應集中化外,也有賴標準化各種外傷的診斷及治療流程,以減少緊急作業時的人為疏失,「更重要的是整合各醫院外傷患者紀錄,建立預防及預後機制」。

【標準化細部流程】
「搶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必須在短時間內『重建』血流,」吳彥雯表示,美國醫學指引建議至少75%患者的「D2B」時間,也就是患者到院至心導管「氣球」撐開血管的時間,應小於90分鐘。

但亞東在2004年時僅8%的患者達標,遂改良台大系統,以「傷心指數」作為急性心肌梗塞的處理標準,並整合急診、心導管室及心臟內、外科體系,逐步縮短D2B時間。吳彥雯指出,患者及家屬「做決定」的時間也「波動」很大,透過設計淺顯易懂的表單及海報,縮短民眾理解手術功用及風險、並加速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

【中風也需搶時間】
「國內醫院在D2B方面都已做得不錯,未來應更講究『C2D』時間,」吳彥雯分析,C2D係指自患者連繫各地區緊急醫療網路,到患者真正接受治療的時間,也就是必須再行縮短到院前的時間;她認為,這部分有賴跨院區整合,且急診室判讀心電圖的流程必須更加快速、精準。

中風是另一個需要急診發揮最大功能的疾病;台大腦中風中心主任鄭建興表示,中風發生後若能在4.5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治療,患者完全康復機會較高,因此現階段急診多採一坐上救護車,就同時啟動檢傷、抽血、聯繫斷層掃描系統、照會神經科等作業,甚至能在到院時直接將患者送入重症區,或是小型醫院先給予血栓溶解劑,再轉診到設有加護病房的大型醫院進行後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