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台北報導】遠洋漁釣,捕魚不捕鳥!漁業署12日公布新版「台灣海鳥國家行動計畫」,要求噸位百噸以上的遠洋漁船,未來必須在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及夜間投餌3種避鳥措施中採用2種。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台灣是鮪延繩釣漁業大國,減少混獲(指意外捕獲其他物種)數量,對環保、漁民都有利。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1999年通過「避免延繩釣漁業混獲海鳥國際行動計畫」,漁業署於2006年首度呼應該計畫, 12日公布新版詳細計畫。
沙志一表示,台灣是全球漁獲量最大的高緯度鮪延繩釣漁業國,每年有1400餘艘大、小漁船在3大洋作業,百噸以上的大型漁船約有1、2百艘,但在高緯度作業的漁船卻經常意外捕獲海鳥,又以信天翁及鸌鳥居多。他說,目前僅要求大型漁船適用計畫中辦法,小型漁船相關規定將於下半年起再研議。
舊版計畫中,高緯度作業漁船僅須裝設2條避鳥繩;而根據新版作業辦法,漁船須至少3選2才算合格,若查獲未實施,將循漁業法回收漁船執照,禁止出海作業1個月以上、1年以下時間。計畫的另一部份是國際合作,漁業署將持續派出觀察員,以佔總體船隻5%的比例,蒐集混獲資料,協助建構公開資料庫。
南華大學助理教授葉裕民解釋,遠洋漁船捕魚時,會先放出一條掛有大量浮球的主繩,主繩下則有懸掛魚餌的支繩,許多小型海鳥會在支繩尚未完全沉入海底時,潛水將魚餌拾起,便遭信天翁等海鳥截擊,造成誤獲情況。中華鳥會理事長林世忠說,全球22種信天翁中有17種瀕絕,盼能藉此計畫改善情況。
在3種忌避措施中,避鳥繩係從漁船上的避鳥竿上拉出1條長繩,繩上懸掛色彩鮮艷的飄帶,對海鳥構成飛行障礙,避免牠們靠近;支繩加重係在支繩上加上45至98克不等的小型鉛塊,加速支繩沉水速度;除上述2種讓海鳥「吃不到」的方法外,最後為在鳥類休憩的夜晚時分投餌,讓牠們「看不到」。
不過,葉裕民說,減少混獲數量雖與漁民利益相符,但不少漁民擔心這些措施會否影響漁獲量,如支繩加重可能使魚餌晃動狀況不自然,鮪魚便不會上鉤,加重也造成收線作業不便;夜間投餌則因漁場、漁種不同,而增加施行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