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長、市長挑戰 大數據優缺點

李昀澔 2014/06/11 23:04 點閱 5519 次
《大數據》作者維多麥爾荀伯格(中)受邀與教育部長蔣偉寧(右)、新北市長朱立倫(左)等人對談,分析使用大數據的優點與風險。(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大數據》作者維多麥爾荀伯格(中)受邀與教育部長蔣偉寧(右)、新北市長朱立倫(左)等人對談,分析使用大數據的優點與風險。(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近年來,各界都極力讚揚『大數據』帶來的創新,難道使用大數據就沒有風險嗎?」教育部長蔣偉寧11日出席《大數據》作者維多麥爾荀伯格訪台論壇時提出質疑。麥爾荀伯格回應表示,使用任何資料都必須保持批判眼光,不能盡信,以避免「資料獨裁」的狀況發生;此外應制定法律規範,以免電影《關鍵報告》中因「被預測犯罪」而蒙受冤屈的狀況發生。

【新式人才待培育】
蔣偉寧指出,企業希望藉由大數據帶來創新、升級,「以後是不是應該設立『資料長』職位?大專院校是否也應該增設相關科系?」麥爾荀伯格分析,經濟模式轉為資訊導向,未來若要保持競爭力,特別是天然資源不豐富的國家,就必須格外重視碩、博士等高階資料分析人才的培育。

「大數據講究各事件的相關性,與過去學術上要求釐清因果關係的邏輯大相逕庭,」新北市長朱立倫質疑,相關性「太雜」,未必具有科學實證價值;麥爾荀伯格解釋,深究因果才能對某事件有更深入的認識,但許多「表面的」因果,卻可能引導錯誤方向,「你去一家新餐廳後鬧肚子疼,怪罪餐廳食物不乾淨,但其實很可能是握手時傳染了腸胃型感冒。」

【增加嘗試機會】
「大數據中浮現的各種相關性,可以幫我們篩選出較正確的方向,」麥爾荀伯格解釋說,學術界的做法是想辦法證實或推翻「某個」假說,「大數據不能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但能提供『好多個』假說,」他強調,假說的多樣化帶來更多嘗試、創新的機會,且因為資料取得及分析的速度快,「就算錯了損失也有限,再做新的嘗試就好。」

「政府施政常因民意轉向,但民意如流水,總不能都依據民調結果制定政策,」朱立倫向麥爾荀伯格請教將大數據模式應用於市政的做法,麥爾荀伯格回答,民調的可貴在於反應民眾的需求,透過大數據分析瞭解民眾最關心的議題,即可據此推論如何滿足民眾期待,「我認為,公共政策才是大數據最能發揮的領域。」

【改善公共政策】
「紐約市道路上的維修孔蓋,常因地下道火災引發爆炸而『噴飛』,造成許多公安事故,」麥爾荀伯格指出,受託解決問題的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專家辛西亞魯丁一反過去探究爆炸原因的做法,改以大數據分析「哪些孔蓋會爆炸」,發現該地區電纜年份及「是否曾發生事故」是最重要的災害預測指標,據此排定數以萬計的孔蓋檢查及維修順序,成功降低了孔蓋噴飛的發生率。

麥爾荀伯格表示,各國都逐漸傾向公開政府資料,人民善盡監督責任,也可從大數據中產生新的政策想法,中國甚至將「補助」各種資料當成鼓勵民間創業的誘因;但另一方面,大數據分析也引發政府單位或企業內部的恐慌,「因為大數據會透露哪些部門可被裁撤。」

他說,大數據難免造成組織內部競爭,「這也就是為什麼無論企業或國家,所有成員都必須擁有共同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