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汙染灰色地帶 靠法扶解決

方家敏 2014/06/10 17:06 點閱 4853 次
有不少民眾因為鳥店噪音、音樂噪音、工業低頻噪音、工業排放汙染等困擾,卻因沒有超過行政裁罰標準而束手無策。 (photo by網路截圖)
有不少民眾因為鳥店噪音、音樂噪音、工業低頻噪音、工業排放汙染等困擾,卻因沒有超過行政裁罰標準而束手無策。 (photo by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噪音、汙染沒超標卻很惱人,環保署法律扶助單位可解決。環保署從101年起進行公害法律扶助,處理噪音、空汙、環境汙染等23件糾紛案。有不少民眾因為鳥店噪音、音樂噪音、工業低頻噪音、工業排放汙染等困擾,卻因沒有超過行政裁罰標準而束手無策,後來透過環保署法律扶助提供諮詢、協助後得以獲得賠償。

環保署指出,自101年開辦環保署法律扶助後已扶助23件公害糾紛案件,協助223人。管考處處長蕭慧娟說,其中受理案件以又以噪音與空氣汙染居多,分別以提供法律協助、調解、調處、裁決代理或民事訴訟代理等服務。

負責承接公害糾紛法律扶助專案工作計畫的中銀律師事務所舉例說,高雄市余小姐住家隔壁開設鳥店,長期發出鳥鳴啼叫聲,造成她產生焦慮或失眠等憂鬱症狀,經法律諮詢與代理民事訴訟後余小姐獲得勝訴,獲得業者8萬元賠償;同時業者也須將鳥籠放進營業場所,不得放在騎樓下。

另外還有因陳情人樓上開設肚皮舞教室,導致陳情人長年受到噪音影響,由環保署協助提供法律協助,於102年提出上訴;新北市某電機工程公司101年起於大樓內裝設辦公室,其產生低頻噪音已影響多名住戶身心健康,影響睡眠品質,然而檢測後卻符合噪音管制標準。對此,環保署也指派法律協助提供諮詢,本案仍在訴訟中。

負責專案的律師林文凱指出,一般只要有民眾陳情,環保單位一定會受理,但很多事沒有超過行政裁罰標準,例如24小時以遊走法律邊緣的冷氣、壓縮機等低頻噪音最為惱人,此時就適合透過法律協助進行訴訟。

對於這種案例,林文凱建議,民眾最好先請地方環保局協助測量噪音強度、確認噪音源,並到醫院做聽力測驗,證明為聽力敏感者、找出精神損害、失眠的就醫紀錄、照片、影片、農漁損等各項證據,以提高勝訴機率。

林文凱舉例,在雲林縣某地區的蕉農就因為其作物受到玻璃紗公司產出的氟化物汙染,導致香蕉葉片發黑、香蕉減產,香蕉收購價格大幅下降。雖然該公司每一次排放並沒有超標,但累積性的毒素的確造成農損。經過雲林縣農業處測量,並由當事人提供平均採購價格與汙染後的減產價格後讓法院得以依循標準計算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