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好萊塢《軍火之王》是以軍火商崛起傳奇,來反襯出軍火產業永遠存在的悲劇,那麼法國導演柯斯塔蓋弗拉斯的《資本遊戲》來,便是以新任銀行CEO 痛擊掌權世代的偽羅賓漢傳奇,呈現了銀行業永無休止的金權政治遊戲。
這些「成功人士」的共通之處在於,他們最終都領著自己的人生與「社會公義」,走向了失落、幻滅之路。
資本家眼中的社會
《資本遊戲》乍看之下,是一個描寫「資本家」的故事。主角馬克特紐被扶植為菲尼銀行新科執行長(CEO),他發現掌權的老頭們只將他當作棋子,而對外又有美國資本蠢蠢欲動想買下菲尼,改行美式資本主義。全片便是他如何巧妙與內神外鬼周旋搏鬥,終至化險為夷的過程。
電影穿梭於巴黎、紐約、邁阿密、東京之間,從銀行、飯店、機場、會議室到豪宅,片中幾乎找不到「庶民」式的空間。《資本遊戲》以描寫資本家的日常來呈現社會問題:銀行獲利卻大舉裁員、失業青年向CEO 陳情、股東推動惡意收購以牟私利……電影呈現了資本世界的現實剖面。
在銀行家日理萬機的生活中, 貧富不均課題不是被拒於辦公室門外,就是在餐廳裡的茶餘飯後。
世界是一場遊戲
除了鎖定菁英生活外,「遊戲」的隱喻也貫串整部電影,呈現了當前資本社會的特質。馬克與兒子間的對話僅止於老爸提供信用卡換來一聲「謝謝」;家庭聚餐僅是一項「行程」,中途離席洽公才是「家常便飯」;這些畫面生動描繪了現代社會中「金錢遊戲」蓋過人際情感的殘酷無情面貌。
旁觀馬克與銀行股東們在惡意併購案上的較量,多半是在辦公室的視訊畫面上交談,數千萬金錢流動與股市動態也全是電腦螢幕上的數字增減,整部片除夜店消費外,幾乎沒出現過幾次真鈔。這是現代電子化商戰極度缺乏真實感的面貌,在《資本遊戲》中也呈現出一種彷彿玩「大富翁」般的娛樂。
整部片中曾出現一個僅用幾秒輕輕帶過,卻極具隱喻性的畫面,那就是當屬家族聚餐時各家小孩十幾人齊聚客廳,各打各的遊戲機,一言不發的場景。
現代資本社會電子化、競爭化的型態不僅表現在商業上,也深入人們的生活乃至於童年: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用這樣的方式遊戲,各破各的關而且無需合作; 往後我們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工作並且看待他人;只是成年後這樣的遊戲將永無休止。
饒富趣味
全片在電影手法上也有「遊戲」之處。主角馬克在電影開頭與結尾兩度直視鏡頭(及觀眾),「介紹」他身處其中的這個故事,創造類似節目主人或現場導覽的效果。這鏡頭直覺讓人想到高達電影《壞痞子》片末主角直視觀眾的畫面;數十年後主題換成銀行界金權遊戲,舊瓶新酒訴說著21 世紀的課題,看來饒富趣味。
沒有羅賓漢的時代
《資本遊戲》是一個終於失落的羅賓漢故事:馬克在片中對家人、女模和部屬數次提到他立意改革,和對銀行腐化、老頭掌權現象的不滿。但他最終只是借用一批老頭擊倒了另一批,且對意圖揭露銀行弊病的經理茉德嘲諷般地說道:「我們只是在玩而已。這是遊戲,有輸有贏;這才是遊戲最美妙的地方。」
馬克最終像那些他厭惡的人一樣,只將銀行造就的社會貧富不均看成一場遊戲,輸贏只該由玩家自負。這是開頭他所提及, 自己安排的「劇本」?或是他的理想終究在現實中磨損殆盡? 電影沒有明說,但無論何者都堪稱悲劇,如同茉德離去前對馬克的評語:「你覺得我太年輕太熱情,我卻覺得你老得太快。」
因此,片末馬克對銀行主管們的宣示「過去這些年來我幫助你們劫貧濟富,往後我還會繼續這麼做,」可說戳破了觀眾先前對他抱持的「羅賓漢」幻想。這或許也是導演留給觀眾們的功課。
期待英雄來對抗資本世界的夢想終會破滅,與其等待羅賓漢,不如和其他「99%」的人們一同起義,或許才是一條可行的路途。
對「富豪電影」的逆襲
自影片類型上說,從《神鬼玩家》到諸多名人傳記電影,乃至於最近的《華爾街之狼》,好萊塢近年來的注意力似乎集中在富豪名人上,主打社會頂層的奢華生活,著重描述「大人物」如何排除萬難、爭權奪利、最終站穩腳跟的傳奇故事。
《資本遊戲》乍看之下也是這樣一個「CEO 崛起」的故事; 架構上是成功人物的傳記,但片中主角遇到的「困境」實際上是社會公義未獲伸張;強求女模、操弄下屬的橋段也呈現了CEO 欲望橫陳、性格殘缺脆弱的一面。《資本遊戲》以富豪故事之姿反諷富豪,反轉了富豪電影的內涵,也替這類型的電影開創了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