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綜合報導】都市人當農夫,食物新鮮又健康!根據《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指出,美國愈來愈多人挽起袖子當農夫,在都市或建築空地耕作農作物、飼養家禽,從生產到消費都以「在地」為概念,有效降低運輸成本、漸少食物碳足跡,同時讓消費者吃到新鮮又健康的食物。
近年來,許多人、機構團體利用都市空地、建築樓頂、郊區空地,挽起袖子當農夫,耕作農作物或家禽,食物從生產到消費都是「在地」,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都市農場」(Urban farming)、「都市農業」(urban agriculture)或「城市農莊」(City Farm)等,有些是退休人士,會對農事有興趣的人,有些則是營利、非營利機構團體。
根據《國家地理雜誌》報導,都市農場風潮起自於2008年,金融危機下產生的經濟壓力,以及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高度關心食物營養、孩童肥胖、糖尿病等問題,讓許多人開始思考如何改善吃的源頭—農作物。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美好未來研究中心項目總監安娜觀察,在美國城市中愈來愈多都市農場興起,特別在人口、土地過度超載的地方。美國威斯康辛州首府麥迪遜,去年全年核准197個家禽許可證(poultry permits),今年僅半年不到就已核准178個。
美國地大物博,食物多靠貨櫃車長途運送,時常有不新鮮的問題,若要保鮮,價格又太過昂貴。都市農場「在地」生產與消費的概念,可以有效減少食物里程與食物碳足跡,降低運輸成本,同時帶來更健康、保鮮的食材,改善「食物沙漠(Food deserts)」現象。
目前許多團體與機構想將此種自給自足的都市農場,發展成在地產銷的經營模式,讓更多人能「平等」得到新鮮、便宜、低碳的食物,甚至是經濟農作物。
美國哥倫比亞特區大學已開始與地方政府合作,除了學校本來的農地外,也鼓勵在地人或團體耕種,此舉甚至可創造許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