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近來為了因海角七號一砲而紅的電影導演魏德聖日前推出的新片:以日據時代嘉義農林學校(今嘉義大學前身)棒球隊獲得1931年日本甲子園高校棒球賽亞軍故事改編的電影「KANO」。
由於該片的日本風格濃厚引發媚日與反日的台灣社會兩極化爭議,吵得如火如荼方興未艾,讓多年前曾在嘉農傳奇誕生地:嘉義市棒球場旁度過數饅頭時光的筆者,不禁想起一段被塵封超過一甲子、早已被遺忘的台灣運動史插曲。
【我選手曾赴陸比賽】
1948年5月適逢對岸國共內戰打得如火如荼之際,中華民國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在對岸上海市江灣體育場盛大舉行,當時剛光復的台灣雖於1年多前發生過不幸的二二八事件,但也派出112名選手組成的 代表隊前往對岸,與當時對岸各省市區域選手較量。
台灣省代表隊選手人數就當時國民政府實際統治區域論,人數遠超過大多數中國大陸的省份,僅次於主辦地上海市與廣東省,亦是中華民國統治大陸時期舉辦的最後一次全國性運動會。筆者更有一位遠房堂哥是當時東北吉林省代表隊的籃球選手。這位堂哥後來逃難到香港定居,生前曾對筆者表示,對台灣代表隊的優異表現印象深刻。
【台灣是楷模】
台灣省代表隊首次參加中華民國全運會便大顯身手,獲得男子田徑總錦標與男子壘球金牌、輕乙級與輕丙級金牌、男子桌球單打金牌、女子標槍金牌、女子排球金牌,獲得男子四百公尺冠軍的台灣代表隊選手陳英郎甚至打破以往的大會紀錄。
當時中央社發出的新聞稿中盛讚台灣省代表隊選手的言行表現云:「本屆出席之五十餘單位中,台灣省實力、精神、紀律三者均屬超人,堪稱其他各地之楷模。」
【中台交流史遭湮沒】
可惜的是這段台灣運動選手首次赴對岸參加運動會勇奪多項錦標的往事,在往後的台海兩岸冷戰對峙與近20年來主政者刻意灌輸的去中國化教條政治正確下,被凐沒遺忘避而不談,殊屬可惜。
筆者不否認棒球運動是由日本人帶到台灣的歷史事實,但魏導對嘉農棒球隊在甲子園大賽拿到亞軍、甚至以曾被日本殖民統治為榮的認同錯亂,實令筆者難以茍同。
某些政治人物喜歡當做口頭禪宣揚的台灣主體性口號圖騰,為何一遇到日本殖民統治便自動繳械?對在日本高中棒球賽拿第二大書特書,卻對台灣田徑運動員在對岸大顯身手為故鄉爭光的輝煌表現,運動史頁卻避而不談不是很奇怪嗎?
希望魏導宜嘗試轉型,往後也能以台灣運動員在彼岸揚眉吐氣的運動史事搬上大螢幕,台灣田徑運動員的士氣同樣需要魏導的鼓勵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