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處人工濕地復育 兼具觀光、休憩

邱惠恩 / 記者 2014/03/11 18:44 點閱 4060 次
台灣9處被選為國家重要濕地場址,透過「人工溼地淨化原理」,達到淨化水質功效。(photo by 環保署)
台灣9處被選為國家重要濕地場址,透過「人工溼地淨化原理」,達到淨化水質功效。(photo by 環保署)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台北報導】一個垃圾掩埋場、一條受汙河川竟透過「人工溼地淨化原理」,變成兼具保育、休憩、觀光的美麗景點。台灣9處被選為國家重要濕地的場址,引入汙染水道人工溼地,透過土壤、礫石等去除汙水中的有機物、懸浮固體,達到淨化水質功效,也給保育級的鳳頭蒼鷹、紅尾伯勞等鳥類一個家,讓民眾與動植物一起享受美麗的生態環境。

目前5處國家級人工濕地是在新北市的新海、浮洲、打鳥埤、城林、鹿角溪,4處地方級人工溼地則是在台東關山、屏東麟洛、高雄大樹舊橋、新竹縣頭前溪。

這些地區大多是河川外灘地,或是垃圾掩埋場,透過人工濕地,不只淨化水質,也成功吸引特有種或保育級動物,如特有種紅嘴黑鵯、鳳頭蒼鷹、紅尾伯勞。
人工溼地同時配合學校環境教育課程、自行車道規劃、生態景觀等功能,成為民眾休憩、旅遊的景點。

行政院推動「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已邁入第3年,希望仿效自然濕地的淨化功能,在低窪地底層人工鋪設混合土壤、沙、礫石等介質,再種植能有淨化水質的植物,把即將排入河川的汙水導入此區,進而過濾、吸附、沉澱,再排入河川,達到淨化河川功效。

環保署水質保護處表示,河川中的有機物會被濕地復育的水中微生物分解,懸浮固體也會透過土壤、礫石沉澱,水中植物生長時則會吸附氨、氮。截至103年1月,營建署統計全國公共汙水下水道普及率是35.29%,剩下的65%需靠其他淨化水質方法,人工溼地如同環境保育類的汙水處理廠,能以自然的方式達到淨化水質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