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友上網尋慰藉 醫師:不建議

邱惠恩 / 記者 2014/02/14 21:11 點閱 4466 次
逾3成憂友想上網路找「跟我一樣憂鬱的人」,抗憂好醫師(右起)詹欣隆、楊立光、吳南逸等認為,網路資訊正確性低,容易遇到情緒失控的網友,不建議上網尋慰藉。(photo by 肯愛協會)
逾3成憂友想上網路找「跟我一樣憂鬱的人」,抗憂好醫師(右起)詹欣隆、楊立光、吳南逸等認為,網路資訊正確性低,容易遇到情緒失控的網友,不建議上網尋慰藉。(photo by 肯愛協會)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台北報導】憂鬱症患者透過網路蒐查資訊或尋求慰藉,恐陷入新的陷阱!針對逾3成憂友(憂鬱症朋友)想上網路找「跟我一樣憂鬱的人」,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詹欣隆指出,有精神困擾的人怕被貼標籤不敢走進精神科,轉往網路找尋資訊跟慰藉,很容易因資訊錯誤延誤治療,或陷入情緒過度依附的狀況。

「醫生是客觀公正的第三者,請大家勇敢走進醫院治療!」肯愛社會服務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14日舉行「抗憂好醫生與網族陷阱指數」會,曾飽受憂鬱症困擾的梁又南分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醫生是最客觀的第三者,不像親友會歸咎、責備,因此鼓勵大家拋開成見,走進醫院尋求專業醫學治療。

針對「網族陷阱指數調查」數據指出,有6成憂友會因為精神困擾加入憂友網路社團,逾3成上網原因是「想找跟我一樣憂鬱的人」。詹欣隆表示,許多憂鬱症患者怕被貼標籤,不敢走進醫院求診,轉向網路查找資訊,甚至透過網路尋求慰藉、認同。

詹欣隆解釋說,網路資訊正確性低,照單全收恐讓病情更加嚴重,若再遇到情緒失控或表達欲自殺的憂友,自身可能陷入新的陷阱。他指出,許多憂友初期只認為自己只是心悸、頭痛、胸悶等身體不舒服,直到一直無法痊癒,才發現原來自己有憂鬱傾向。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楊立光表示,目前憂友大部分為30至40歲的女性,她們大多承受工作、妻子、母親、媳婦等社會角色壓力,精神疾病容易找上門。他指出,憂友佔國內人口約15%,只有10分之1的人會主動求診,而且到醫院求診時病情已相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