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先天不良? 易肥胖罹心臟病

李昀澔 2014/02/10 17:43 點閱 3228 次
紐西蘭研究指出,「長子」成年後肥胖與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photo by維基百科)
紐西蘭研究指出,「長子」成年後肥胖與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photo by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長子」成年後,肥胖與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紐西蘭研究指出,由於長子比起弟弟妹妹,通常在母親子宮內得到的營養補給較差,導致胎兒傾向保存養分,因此在發育過程中,與胰島素相關代謝營養的能力減弱,雖然普遍在出生時體重較低,但在營養充足時會盡量堆積熱量,常使長子比次子「更胖」,且較容易罹患與肥胖相關的疾病。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團隊發表於《科學報導》期刊的研究,找來50名體重過重的40至50歲中年男性,其中有26名「老大」及24名「老二」,比較體重及BMI值後發現,長子平均BMI值為29,大於次子的27.5,平均體重也比次子多出近6.9公斤,顯示即便在體重都過重的狀態下,老大往往比老二更胖。

另一方面,長子體內的「胰島素阻抗」較強,也就是肌肉、脂肪、肝臟及神經系統接觸胰島素時無法正常反應,使胰臟必須製造更多胰島素,卻無法有效降低血糖及血脂,通常體內胰島素阻抗效應較強者,罹患第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較高。

奧克蘭大學研究員韋恩卡特菲爾德解釋,母親在「初次」懷孕之後,子宮及其周圍的血管組織會逐漸變得「更適合」胎兒成長,也就是透過胎盤供給胎兒營養的能力越佳;這個生理上的轉變是為了繁衍更多後代,但相對次子及其他更年幼的同胞而言,長子待在「好環境」中的時間較短,造成長子與胰島素相關的營養代謝功能偏弱,可能是導致長子成年後健康風險較高的原因之一。

過去曾有研究統計,出生順序從嬰幼兒到青少年發育時期,都對體重及內分泌等功能造成影響;而長子普遍出生時體重較低,但在嬰兒時期發育較快速,對胰島素阻抗較強,使長子在年輕時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及血壓較容易偏高。

美國富蘭克林歐林工程學院曾發表研究指出,長子比預產日期晚出生的比例為15至16%,比「非長子」的9至10%略高,但長子提早出生的機率也較高,顯示長子的預產期較難預測;但一般認為,實際出生日期與預產期間1至2周的差異,對嬰兒健康影響不大,因此目前也無法得知此現象是否提高長子在發育時期,以及成年後罹患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206/srep03906/full/srep0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