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公共事務 公民、媒體有責

方家敏 2014/02/06 19:10 點閱 3265 次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左)6日接受台北國際書展之邀,與導演王小棣(右)探討公民運動的實踐與當今的媒體亂象。(photo by方家敏/台灣醒報)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左)6日接受台北國際書展之邀,與導演王小棣(右)探討公民運動的實踐與當今的媒體亂象。(photo by方家敏/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台北報導】「社會運動時常是出自一個自私自利的原因,因為關心別人就是在關心我們自己。」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管中祥6日受台北國際書展之邀,與導演王小棣探討公民運動的實踐與當今的媒體亂象。王小棣指出,政府、政黨有太多包袱以致無法碰觸社會議題,民眾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參與;管中祥則認為,媒體報導必須讓民眾關心公共事務,否則社會很容易被政府操控。

「執政者最怕的就是被記錄。」管中祥說,1988年的5月20日,他看到主流媒體為了呈現群眾社會運動的粗暴,以偏頗的方式報導事件,將參與運動的群眾描繪成暴民,但在獨立媒體所紀錄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畫面。1989年5月19日鄭南榕出殯當天,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詹益樺突然在他眼前自焚,讓他開始思考為什麼有人願意用生命成全自己的理念,也讓他思考何謂言論自由與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時常是出自一個自私自利的原因,因為關心別人就是在關心我們自己,唯有去認識、參與社會事務才能避免類似的慘劇發生在自己身上。」管中祥說,社會運動的目的就是達到社會啟蒙、促成社會對話、讓社會去思考。媒體報導大多是以二元對立的方式,很少完整聽到社運團體的主張、訴求到底是什麼,以及對與人們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

【社會運動促反思】
管中祥認為,社會有很多機制阻礙公民去了解自己的社會。若公民不去關心、推動體制改變,萬一有一天人們成為關廠工人,也只能淪落到跟他們此刻同樣的處境。他以最近教師工會抗爭的事為例,屏東縣的永達技術學院和高鳳技術學院的教授有的9個月沒領薪水,有的每個月只領1萬元,這就是大學版的關廠工人。

「過去20年間,台灣最重要的事情似乎就是藍綠,好像我們的聲音都不存在。」導演王小棣說,「所有的政黨都有很大的包袱,可能很多事不能談,但台灣的未來很多事情不能不談。」

王小棣舉核四為例,透過社會運動可以讓公民去思考是不是要讓台灣變成一個儲存核廢料的地方?淡水老街將拆除,政府與建商同進退,這下子除了公民還有誰會關心這些被拆除的歷史建築?公民運動是重要的,這非關藍綠,而是對錯的問題,攸關人們未來要過什麼樣的日子。

【媒體弱化公共事務】
針對當今主流媒體所衍生的問題,研究媒體多年的管中祥認為,台灣媒體的問題不僅是腥羶色,而且對公共事務無能。腥羶色也許是一種品味,但媒體只關心枝微末節,不報導公共事務,反而會讓人民容易被政府控制。當民眾不再關心公共事務時,威權主義就很容易趁勢而起。

「媒體沒有明確的受害者,只要關機和轉台就會解決民眾對於厭惡媒體的焦慮,但問題還是存在;好比是在空氣污濁的空間發給大家防毒面具,但空氣還是髒。」管中祥認為,媒體是可以有立場的,但必需要讓不同的聲音多元呈現。很多時候是因為政府無能而導致「弱弱相殘」,讓民眾只能互相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