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站生產蔬菜 太空人飽口福

賴義中 2014/02/05 19:21 點閱 3804 次
圖由藝術家繪製,描繪未來在火星進行溫室農業的可能景象。(photo by NASA)
圖由藝術家繪製,描繪未來在火星進行溫室農業的可能景象。(photo by NASA)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綜合報導】太空人很快就能向硬梆梆的冷凍餐點道別,而大嚼自耕自產的農作物了!經過數年努力後,自詡「太空農夫」的俄國科學家團隊成功在國際太空站(ISS)種植並收獲數種蔬菜,其中基轉矮種小麥、豌豆以及一種日本的綠葉蔬菜已被證實安全無虞。研究團隊下一階段將嘗試栽種稻米、番茄以及菜椒。

太空農業實驗具有多重意義,除找出何種作物適於在太空種植、食用外,科學家也企圖瞭解土壤中微生物在無重力狀態下的狀況、收穫後的蔬菜如何保持衛生,以及如何再使種植程序更加完美。

【國際太空站計畫】
ISS計畫的目的在於建造一座提供科學家微重力研究環境太空科研設施,最早由美、俄共同發起,目前則由美、俄、加、日、歐盟和巴西6國合作運轉。ISS尚在建設中,最多可乘載7名乘員,迄今已有多國太空人登站執行任務。ISS的構成組件多由NASA的太空梭進行運輸及組裝,自1998年起陸續升空,與主體連接。

【太空溫室栽培】
這批太空蔬菜產自ISS站內的特殊溫室「拉妲」,為俄語中春天女神的名字。除上述3種植物可食用外,溫室內也栽種了蘿蔔和萵苣。研究員列文絲琪赫在2月初於莫斯科舉行的年度太空會議中表示,作物的成長和收成狀況俱佳,且與地球上的作物幾無差別,其中豌豆的種植實驗相當成功,且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種籽。

「拉妲」內建了可裝卸的特殊農業組件,攜帶養分足以供應數種作物生長的有機土壤。當養分耗盡後,組件就會被送回地球,交由生物學家檢視內部是否孳生任何有害微生物。太空人必須在溫室內控制灌溉及照明的量,實驗在無重力環境下種植作物所需的條件。

【降成本解煩憂】
截至目前,站內太空人的食物來源都是由地球輸送,這項突破代表著未來太空人可望在執行長途任務期間自給自足,而不必過於仰賴補給物資,同時可以降低再補給的次數及成本。

除營養價值和太空農業技術經驗外,研究人員也著眼於「務農」能為執行任務團隊帶來的正面心理效益。太空任務多以年為單位計算,時間漫長,溫室內的農務工作或許多少能緩解長時間等待造成的苦悶和鄉愁。

這並非是人類史上首度嘗試在太空種植作物。2007年8月,NASA就曾將大量羅勒種籽送上太空站,由研究人員紀錄其3週內的生長狀況。2010年,NASA又將一種名為阿拉伯芥的花卉送上太空,結果此種花卉順利地在太空發芽成長,且成功將養分留在土壤中,證明無重力對植物生長並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