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教授日前於媒體為文建議,取消醫院分級(其內容其實是「調整」,將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等四級,改成教學醫院、社區醫院及基層診所等三級,並非「取消」),在醫界引發了一番討論。
【地區醫院名存實亡】
事實上,或許可以不勞葉教授操心,全民健保從1995年開辦,統計至2008年,全國地區醫院七百多家,已倒閉了五百家左右,醫療體系已「實質」從四分級,朝減為三級的方向演進;如今地區醫院,重心大都放在洗腎、呼吸照護與社區保健等業務,在急性醫療上無法發揮適當功能。
那麼,我們要將原本就有的這種趨勢,推展到極致嗎?四級減為三級,對於解決醫療體系的問題,有幫助嗎?
台灣健保雖受到舉世稱頌,但醫療體系其實十分畸形。一般國家醫療體系都是呈正三角形的三級,只有我們有獨特的四級,而且醫療資源分配頭重腳輕。
【資源分配不均】
其所以如此,與妥善的轉診制度未能建置有關;不過,也正因如此,民眾對健保的滿意度才會很高;因為病人可以隨時到醫學中心就診;醫學中心資源豐富,支援完備,站在病人立場,並不清楚自己疾病是輕是重,但若有問題,幾乎都可「一站式」解決,不必在各院所間奔波,也難怪許多人會循此方式就醫。
便宜且可近性極高的就醫制度,造成醫療分配不均;病人向醫學中心湧進,各項資源也就向醫學中心集中。如此擊垮了地區醫院,也讓處理一般疾病能力不亞於醫學中心的區域醫院感到不平,但這現象能改變嗎?
醫療資源當然不該太偏醫學中心,其他醫院也應獲得合理分配;不過,欲達成此目標的先決條件是要限制病人就醫自由;這個以目前輿情看來不可能的任務,需要時間推動,不能急也急不來,因為它與今天醫療體系面臨的問題,關連性並不大。
【各醫院人力不足】
醫療體系目前的問題是:核心醫事人力不足、出現斷層及分佈不均,靠中生代人手在撐絕非長久之計。改變分級體系,唯有也一併重新檢討與調整醫院評鑑制度,才有努力推動的必要。
人力不足,如何能維持服務品質呢?質言之,主要。當然,這絕非長久之計。造成人手不足的原因很多,有些牽涉層面較廣暫且不論,但有一關鍵癥結,也是醫界可自行解決的,就是醫院評鑑帶來的沉重負擔。
【需停止畸型評鑑】
這些年來,醫院評鑑制度雖經過討論調整,表面看條文少了,內容卻變本加厲,當初「輔導督促」的良旨美意,已轉成「糾舉懲處」醫療機構的尚方寶劍;誰敢不依,就會落得「斷頭」(評鑑降級)、「抄九族」(健保給付減少)的下場。
每家醫院每年都需面對數十種評鑑、訪查與認證,就趨勢看,花樣還會越來越多,評鑑暫行通過,也還會時不時來個不定期追訪。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曾說:面對國際JCI評鑑的醫院大多作假!本國的醫院評鑑,又豈會例外?
因為評鑑看的,不只是當下,還包括過去一長段時間的狀況,只是醫院平時做的,與評鑑時需呈現的有落差,因此工作已疲累不堪的員工,就得花額外時間加強文書處理,精神耗在真話與謊言間打轉,如此的勞動條件,再加上醫病關係緊張,醫療紛爭缺乏妥適調解機制等,讓醫療職場變成「舊人不愛,新人不來」的嚴峻狀態,實在讓人遺憾。
全面停止評鑑或許會讓某些醫療機構怠惰,但評鑑還是需要轉變成較簡易的方式,讓醫院同仁從造假與額外工作負擔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種改革的邏輯是,先求人「有」,再談醫院「好」的分級才有意義。否則,評鑑規定繼續無限上綱,新分級只是換湯不換藥,無法解決人力短缺問題。一旦中生代逐漸老化凋零,新一代又承接不起責任,恐就是醫療體系崩盤的日子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