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泰式民主的反動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1/17 13:54 點閱 2053 次

泰國民主發展長路漫漫,政權的更迭波濤洶湧,政變次數與選舉次數幾乎一樣多。這一次,反政府組織「封鎖曼谷」行動,是盈拉主動辭職下台,或是軍方介入重蹈政變覆轍,從歷史紀錄來看,不論何者都無法解消泰式民主的反動。

泰國自1932年行憲至今近82年,舉行26次大選,卻也發生24次政變,其中20次為軍事政變,平均不到三年半就有一次政變。最近一次軍事政變是2006年軍方趁前總理塔信赴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時所發動,最後導致政權更迭不斷,宋猜(Somchai Wongswat)、阿比希(Abhisit Vejjajiva)都在「政變」中下台,直到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接手。

對抗爭冷處理
但真正在幕後操縱泰國政局的影武者 卻是塔信,反政府示威的目的除了迫使盈拉交出政權外,連帶也要終結塔信的政治勢力。

反對黨領袖蘇德(Suthep Thaugsuban)幾波抗議行動未達目的,決定拉高街頭運動層次,從「封鎖曼谷」開始,之後攻擊泰國股票交易中心及航空指揮中心都是可能選項。

令人意外的是盈拉面對政治危機的柔軟身段,對動盪局勢所表現的高度節制,在示威期間採取防禦戰術,不與示威者正面衝突,一方面同意解散國會進行改選;另一方面,曼谷警方刻意保持低調,甚至棄守重要路口檢查站,主要就是在避免示威行動失控,以免釀成軍事政變。這也讓預期讓抗爭行動激化以取得正當性的蘇德頗為不解和失望。

民粹政治引發動盪
蘇德揚言會一個一個抓住總理盈拉和內閣部長,最後關閉所有政府機關。反諷的是,政府也對包括蘇德在內抗議領袖發出逮捕令,目前曼谷正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狀態。

泰國軍方是否會介入政爭,觀察重點有二:
其一,在外界不斷猜測是否發生軍事政變的同時,為迎接1月18日軍人節,坦克等重武器及彈藥都已進入曼谷,一旦衝突情勢升高,就會派上用場。

其二,以往軍事政變或是軍方介入政爭前,抗爭雙方都有可能派出所「第三方勢力」(黑衣人)扮演點火的角色,目前黑衣人還未現身街頭。

民粹政治當道是泰國坎坷民主路的根源。在泰式民主中,泰皇、軍人和司法把持大局,國會貪污無用。以塔信為例,通過所謂「塔信經濟學」,在農村地區提供醫療、貸款、住屋和福利補貼,成為窮農救星。

但塔信也因民粹作遂而為所欲為圖利自己,最終只能在反對陣營操縱民粹的情況下流亡。繼續在海外遙控政局。前述宋猜、阿比希政府,無一不是在民粹中出任總理,也因民粹被迫繳出政權,盈拉會是否會被民粹政治拿來「祭旗」,陸軍總司令巴育(Prayuth Chan-ocha)對軍事政變的立場是關鍵。

一言以蔽之,泰國民主發展走到今天,卻成為民主的負面示範,只能說,成也民粹,敗也民粹。泰國民主的反動,適足以提供台灣慣於操作民粹的政治人物最好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