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伊拉克動亂 伊於胡底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1/07 22:11 點閱 2061 次

2014新年伊始,伊拉克法魯加再傳駁火事件,考驗馬里奇政府治理能力,也為美軍撤離後的伊拉克,預埋更大的暴力衝突。

戰火從拉瑪迪開始,蔓延到被美軍視為越戰以來最浴血的戰場之一的法魯加。成立於2003年美國揮軍伊拉克之後,盤據在安巴省,一度沉寂的民兵組織「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ISIL),在2011年美軍退出伊拉克後捲土重來。

ISIL的最終目標,是在跨越敘、伊兩國邊界地區,成立一個依據中世紀遜尼派伊斯蘭律法統治的國家,在攻占法魯加後,宣布當地為「伊斯蘭大公國」。

【與種族教派結構有關】
2013年是自美軍撤離伊拉克以來最血腥的一年。在華府扶植什葉派馬利基(Nuri al-Maliki)組成聯合政府後,2011年12月18日,馬里奇以遜尼派的副總統哈希米(Tareq al-Hashemi)主導恐怖活動為由發出逮捕令,並試圖罷黜遜尼派的副總理穆特拉克(Saleh al-Mutlaq)。

遜尼派族人不滿什葉派政府,主張仿傚伊北庫德自治區,在遜尼三角地帶成立遜尼派聯邦自治區,引發伊拉克自美軍進占以來最嚴重的教派衝突危機。

伊拉克動亂的根源,與種族和教派的分布結構有關。巴格達以南的東南部地區直到波斯灣岸屬什葉派地區;中西部毗鄰敘利亞和南部幾個孤立地區形成「遜尼三角地帶」;北部主要為庫德族自治區,當地有摩蘇爾(Mosul)和基爾庫克(Kirkuk)兩大油田,因此相對繁榮安定。

境內少數遜尼派在海珊(Saddam Hussein)執政期間掌握政治權力,直到美國入侵伊拉克,海珊政權垮台,什葉派與遜尼派的衝突浮上檯面,庫德族為石油資源鼓吹聯邦制,族群間在政治上明爭暗鬥。

【誰關心伊拉克?】
什葉派的馬利基強硬的政治主張,放棄華府的和解路線,拒絕與部族領袖、遜尼派以及庫德等少數族群合作。什葉派壟斷政治權力的結果,激化遜尼派反感,引發教派間連串血腥暴力衝突事件。

尤其是在遜尼派群居地區,恐襲事件增加,馬里奇政府卻偏袒什葉,縱容安全部隊無理拘留甚至處決人犯,甚至整肅復興黨人的法律,政府的凝聚力受到嚴重質疑。

伊拉克政治危機的核心問題是,各方關心的並非緩和衝突,而是強化自身力量。其一,馬里奇政府和各教派的矛盾和衝突,存在著失控的危險,伊拉克安全形勢繼續惡化,只會深化政治危機。

其二,伊拉克政府內部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等各派各派別之間離心離德,在能源利益、政治權力分配和軍隊改革等問題的爭鬥與矛盾日趨尖銳。
其三,美國自伊戰爆發後,訓練34萬名伊拉克軍人和警察,至今無法有效地承擔安全責任。

【難道再出兵?】
在最終分析上,美國撤軍後的權力真空,提供好戰組織坐大之機,伊拉克至今仍為全球恐怖活動最猖獗的國家,ISIL的崛起只會惡化伊拉克的安全形勢。馬利基政府若無法控制全局,伊拉克的教派衝突將誘發內戰,屆時,美國為了確保石油利益,恐怕難置身事外,唯一的選項只有再出兵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