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言論自由的防線與民主的底線

醒報編輯部 2025/04/01 13:29 點閱 627 次
內政部以「自由的滋味」為主題,用不同敘事角度,感受前輩爭取民主自由的心路歷程,呼籲民眾珍惜、守護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中央社)
內政部以「自由的滋味」為主題,用不同敘事角度,感受前輩爭取民主自由的心路歷程,呼籲民眾珍惜、守護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中央社)

台灣的言論自由,向來是民主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社會多元與公民權利的重要象徵。但最近圍繞言論自由的爭議事件卻一再挑戰這道民主防線,令人非常憂心。

言論自由的界線

近日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接受中國大陸媒體訪問,批評總統賴清德將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此舉引發各界討論與檢舉,甚至引來行政機關約談及「檢視適任性」的威脅。在此同時,來自中國大陸的配偶劉振亞(亞亞)也因為發表涉及「武統」的言論,而遭移民署廢止其依親居留許可,被強制遣返中國大陸。

表面上看,區桂芝、亞亞事件或許只是獨立個案,實則牽動社會更深層的價值爭辯: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界線究竟如何拿捏?民主政府是否有權透過政治力干預,抑或應該遵循法律程序和客觀標準加以判斷?更重要的是,政府在捍衛國家安全的同時,如何避免侵犯憲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

未構成實質威脅

針對亞亞遭遣返一事,政府的理由是她的言論違反聯合國兩公約所規定的精神,即認為其言論已對國家安全造成潛在威脅。然而細究移民署及主管部門的說法,卻未能明確具體指出其言論究竟如何構成實質威脅。若言論僅停留在純粹的表達層面,卻遭到如此強硬的行政裁量,不禁令人憂慮:未來是否任何批評政府政策或持有不同政治主張的言論,都可能遭受類似命運?

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無庸置疑,但民主社會捍衛國家安全絕不應該是以犧牲言論自由與基本人權為代價。言論自由的真諦在於:「我雖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雖然老生常談,卻依然是民主法治不可或缺的精髓所在。以行政權力任意推斷、過度解讀人民言論動機,將帶來寒蟬效應,進一步弱化台灣民主的基礎。

染上政治色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當言論自由被染上政治色彩,遭受政治力的干預,將引發社會的撕裂與對立。台灣歷經數十年民主運動,才建立起今日言論自由的環境,前輩們如鄭南榕等人以生命與鮮血換來這項珍貴權利,任何政黨與政治人物都不應輕易踐踏。

然而現實卻令人擔憂,當民進黨政府高喊「中國是敵對勢力」,卻又同時箝制不符合其立場的聲音,甚至將與其不同調者貼上「中共同路人」標籤,台灣社會彷彿回到了思想審查的時代,這豈不是民主的倒退?

校園是思想辯證的地方

尤其是校園更是社會思想多元的重要堡壘,教師的專業自主權與學生接受多元思想的權利,應該受到憲法與法律的明確保障,絕不應受到政治勢力的干預與箝制。倘若學校的言論空間被限縮,學生的思想自由遭受壓制,這將無異於掐斷社會未來創新與進步的根源,損害台灣長遠競爭力。

事實上,多位學者已經發出嚴正聲明,指控政府以民粹主義凝聚支持者,刻意激化社會對立,言論自由空間快速遭到壓縮,甚至直指政府為台灣民主法治的最大破壞者。面對這樣的批評,政府應該虛心檢討,回歸法律與程序正義,避免濫用行政裁量權,並明確說明保障言論自由與維護國家安全之間的界線,以贏回人民的信任與支持。

因此政府應該堅守民主法治的價值核心,尊重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權利,避免因政治目的與短期利益而箝制異見。行政機關在進行國安防護時,必須符合比例原則、遵守法定程序、接受司法審查,避免任意妄斷與政治化操作。只有如此,台灣才能在民主道路上持續前進,而不是回到以行政手段任意箝制異見的威權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