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將展開試辦計畫,將助產人員納入醫院產科運作。據傳衛福部最快在3月會啟動「助產士重返醫院」計畫,由6家部立醫院展開,讓助產師負責部分接生、產檢及保健指導等業務,希望藉此紓解產科醫師人力不足的壓力;母胎醫學會理事長鄭博仁表示,助產人員納入產科編制真正的意義,在於提供多元生產環境,讓危險性較低的孕婦能選擇生產方式。
根據《助產人員法》第25條規定,助產人員能操作包括接生、產前與產後檢查、孕婦及嬰兒保健指導等業務,也能開立出生證明,但30年前培育的西醫師數量眾多,相對使婦產科人力充足,當時政策傾向逐步縮減助產人員人力。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鶴珠表示,醫院既無助產士編制,衛生所也是遇缺不補,導致社區的公立助產所紛紛關閉,目前全國專職接生者不滿50人。
鄭博仁指出,助產人員與產科醫師的區別在於,助產人員能從產前的指導、諮詢、輔導、訪視,全程「陪伴」產婦。醫改會研究員張雅婷則認為,比起時間有限的醫師,助產人員能提供更「親民」的服務,照顧範圍甚至能拓展到整個家庭。黃鶴珠強調,助產人員機動性高,針對偏鄉或新住民家庭,透過進駐各地衛生所的助產人員直接「到府接生」,才真正符合弱勢族群的需求。
黃鶴珠表示,助產人員在一般順產情況下具備獨立作業能力,若擁有助產士執照者約5萬人,以及助產師國考改制後取得資格的800人,都投入產科運作,不僅醫師人力不足問題可獲改善,產科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也可望因此減輕。
鄭博仁認為,紓解醫護人力不足現況僅能視為助產士計畫的周邊效應,因為少子化趨勢及近年來產科醫師人力回流,未來產科醫師荒的現象勢必逐年好轉。鄭博仁解釋,助產人員回歸產科最主要的價值,在於提供產婦多元生產環境,也就是產婦經醫師評估,生產過程危險性較低者,就能自主選擇是否由助產人員接生。
現階段國內助產學門的「科班」僅有輔英科技大學助產學系,以及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研究所,該校及長庚大學也正在研擬增設助產學系。鄭博仁表示,過去政策使然,造成助產人員出現十餘年的新血斷層,因此這次衛福部試辦成效至關重要,勢將影響國家未來助產人力的培育計畫。
張雅婷強調,除增設學系,更重要的是輔導擁有執照但久未執業的助產人員回流,並提供完整的銜接教育訓練;此外,衛福部在推動新計畫之餘,必須讓民眾瞭解每位助產人員背後,都有醫療團隊能立即接手處理突發狀況,充分認識並信賴助產人員的專業,並才能看出試辦計畫真正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