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應標示些什麼

張瑞雄 /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2013/11/26 09:35 點閱 1996 次
現在食物都從工廠出來,裡面添加了很多消費者(甚或化學專家)不知道的化學添加物,所以人們的腸胃成了化學藥品作用的實驗工廠。(Photo by ilovebutter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現在食物都從工廠出來,裡面添加了很多消費者(甚或化學專家)不知道的化學添加物,所以人們的腸胃成了化學藥品作用的實驗工廠。(Photo by ilovebutter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商周的鮮乳報導令消費者困惑,到底我們吃的、喝的含有多少的各種化學品或抗生素、農藥的殘留?面對民眾吃得不夠安心的疑慮,政府還是可以做很多許多事情讓「食物」更安全一點,尤其是在資訊的提供和透明化方面。

【成分都要標示出來】

首先,食物成分和養分的標示字體要大一點,至少比照電腦12級字的大小,否則有的小得要用放大鏡才能看的見,有等於沒有。另外,標示需用全部的份量,而不是用單位量,例如很多食品大都用本產品每100公克或每單位熱量多少,所含的成分多少等等,然後再說本產品為350克,或者本產品有8個單位,等於要考消費者的乘法和智商。

再來有甚麼成分都要標示出來,不能籠統地以大項目蒙混,像是最近出問題的拉麵,很多只標示麵粉、添加物等,至於何種添加物或裡面調味料的成分,並沒有確實標示在拉麵包裝的外面。所以資訊的透明和詳盡最為重要,只要食品裡面有的成分都應標示出來。食安單位也需定期抽查,若有不實則予以重罰。

衛福部也要成立食物和食品安全中心網站,隨時公布食物和食品檢驗的結果。很多國家和地區如美國、香港、加拿大、澳門、歐盟等都有網站供查詢,有的還包括全球食物安全的通報資訊,及哪一國的何種食物有問題、國內有無進口等資料。

【添加物翻譯需標準化】

當以前食物直接從農夫手上賣給消費者時,民眾不需擔心食物的安全,只要注意食物有沒有壞掉就好了。但現在食物都從工廠出來,裡面添加了很多消費者(甚或化學專家)不知道的化學添加物,所以人們的腸胃成了化學藥品作用的實驗工廠,難怪現在各種怪病很多。

政府也有責任提醒民眾哪些添加物雖然被允許,但還是不要吃為好(例如瘦肉精),衛福部可以參考公眾利益科學中心的網站(http://www.cspinet.org/reports/chemcuisine.htm),製作一個中文網站說明各種添加物。但這些化學品的英文千奇百怪,一般民眾絕對看不懂,因此添加物的翻譯也需標準化、一致化,並要求所有的廠商遵照標準翻譯進行標示,再配合QR code條碼與手機,即時上網查詢食物的成分,絕對可以讓民眾能更安全地採購。

你吃什麼就變成什麼,所以食物很重要,更是牽涉到全國醫療費用的多寡。除了廠商的良心之外,政府也應該積極任事,利用現代資通訊科技,讓食品的資訊透明並容易讓民眾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