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服務產業國際化 台灣才有活水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3/11/12 10:37 點閱 2566 次

青年人失業率節節提高、勞工薪資16年靜滯不調升、所得低到買不起住房。這些孰令以致之、孰使為之的根本癥結,其實是在市場而不在政府。

因為今天台灣經濟困頓,乃至生活條件的停滯無感,都是問題的果,而不是因;真正問題的核心是,就業機會太少或根本消失,這是社會「分餅機制」太發達,而「造餅機制」卻被壓縮萎退,或是被根本破毀所致。

【反開放的民粹】

最近少數喧囂粗暴的民粹及反對黨人,對於兩岸服貿協議的抵死反對,所持理由無非就是:協議生效的結果會讓台灣失業率更高、家戶貧窮問題更惡化、眾多弱勢失能產業會被取代甚或摧毀、經濟會更加困頓萎退,而且「過度中國化」的後果,就是台灣主體性敗壞、主權拗折或遭破滅。

殊不知這種偏執激越的民粹,正是台灣「鎖國主義」造成頹退經濟情勢更加惡劣,以及讓台灣營商條件越發減碼貶值而更不具備國際投資營運吸引力的幕後元兇。

一個國家產業投資營運機會的創造,正是這一國家社會就業機會創造的先決條件。當越來越少產業廠商企業願意前來投資,就地永續經營之時,則整個社會的就業機會又如何得以新生累進?如何得以穩健維繫?一旦就業機會不生,甚或逐漸縮減短少時,則國民失業率豈能不被擠高,青年失業率豈能不更加昂揚?

了解了這種經濟關聯的因果鏈結,自然可以清楚看出,政府積極推動服貿協議的簽訂,以至於主要金融機構或是領導性廠商之積極搶進上海自由貿易區,其實都不是為了「搶先中國化」、「抱敵人大腿的媚中」、「討中國給讓利之利」,更不是「賣榮投共」,而真正為的只是想要領先競取到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魅力無匹的「中國內需市場」。

【應創造就業機會】

對台灣乃至對大多數亞太區域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而言,中國的確是現在全球最有價值的魅力市場,對於台灣之擬議擴大FTA,加入TPP、RCEP而言,中國更是一個千載難得的最佳「練兵場」;在中國市場練兵養力,充實國際化能量,而後得以順利轉進其他區域經濟及世界市場;這應該是當前台灣最具有前瞻願景的一種必要策略手段。

在這一努力過程中,加速產業結構升級進步是必然的,加速傳統產業的新陳代謝,去腐生新也是必然的。因為祇有國家社會的營運市場規模擴大,經濟活動量獲致擴展與延伸,新生的產業自然可以超越舊有的產業,而產業結構的升級進步,新生的職業或職能需求,自然就可以超越舊有的職業職能,其所代表的也正是一個社會職業結構及職能架構的升級進步。

【增進高價值就業】

今天的台灣,所面臨全新階段的產業經濟挑戰是,必須將長期存在的傳統「就地服務業」,充分依循WTO協定規範的「國際化服務業」方向調適轉移,也就是既往零碎、微小、個體單薄、市場疆域淺短、服務能量侷限的傳統服務業者,必然都會被系統齊整、規模龐巨、聯網機制靈通、市場疆域實虛廣袤、服務能量可以跨境延伸的現代服務貿易業所大量取代。

在這一進程當中,當然亦無可避免地會發生結構性的產業廠商企業之破產倒閉,以及職業/職能轉變所肇致離職失能的失業現象,類同於當年製造業部門所曾經發生過的經驗狀況。但「市場力量會是最重要的療傷解厄藥劑」,實在不必要政府當局、社會民粹或政治人物的過度善心呵護,或者無謂的誇張恫嚇。

【服務業典範移轉】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台灣服務產業的市場組織,也會發生當年一樣的典範移轉現象:中小企業及零碎企業轉化成為大型企業的支援性衛星廠商,或轉化成為市場組織的第二層次(Tier 2)以下的周邊衛星廠商,其永續能力反而提高。

事實上,2000年以來先進經濟體社會的服務業,就是這樣子發展過來的。台灣的前瞻性未來,也當然不會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