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自有品牌 醫療器材前景看好

李昀澔 2013/11/06 21:37 點閱 5798 次
「2013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高峰論壇」邀集各國專家,分析台灣醫療器材產業未來突破的策略。(photo by工研院)
「2013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高峰論壇」邀集各國專家,分析台灣醫療器材產業未來突破的策略。(photo by工研院)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的未來,在於積極開創自有品牌。」經濟部次長卓士昭6日出席醫療電子與器材國際論壇時表示,台灣醫材產業必須由品牌及行銷突破,才能掌握全球市場成長契機。醫材論壇廣邀飛利浦、奇異公司、國際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東芝醫療系統等各國專家參與,就台灣醫材產業如何打入美國、東南亞、中國市場等議題提出策略,並安排國際大廠與國內廠商進行媒合會議。

卓士昭指出,2012年全球醫療器材產值達到3046億美元,預計2017年會成長至4297億美元,目前仍具有每年7.1%的市場成長空間,而台灣醫材產業2012年的營業額比前1年成長10%,達到新台幣1092億元,如何保持、甚至突破目前的產值及成長率,關鍵就在於結合電子業優勢,並積極開創自有品牌。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表示,台灣醫材業由為國際大廠代工起家,因無自有品牌,利潤相對受限;卓士昭認為,台灣醫療技術的進步、服務品質,以及無線通訊的實力有目共睹,若能借重過去電子產業的成功經驗,結合醫療體系、研究單位及製造業的優勢,將研發成果快速商品化,再搭配品牌行銷,發展潛力無窮,「這也是工研院生醫所、藥技中心、金屬中心等單位,目前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事實上,人口老化是全球問題,隨著藥品及醫材需求增加,整體醫療產業的產值只會越來越高;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健康照護策略長布萊恩威廉斯特別指出,醫療照護需求無限制地提高,但經濟資源及專業醫療人員卻終究有限,因此傳統的健康照護模式,勢必面臨全面革新。飛利浦醫療保健事業部大中華地區總裁張文明,就從飛利浦的成功經驗,具體分析醫材市場的創新模式。

「整合病人需求、現行療法,以及政府法規等3方面的考量,就能開發出新的醫材與裝置。」張文明以飛利浦近年的技術突破為例,包括將加護病房監控系統全面電子化,不但減少醫護人力,也有效降低病人死亡率;而能夠捕捉動態器官,例如心臟跳動的快速電腦斷層掃描技術「iDose」、睡眠呼吸治療系統「C-Flex」、號稱心血管衛星導航的「PercuNav」,都是飛利浦依據醫療現況所研發。

邵耀華表示,除了製造與品牌,拓展國際市場也是醫材產業亟待突破的一環。曾任嬌生台灣區銷售經理,以及羅氏大中國區總裁的創心醫電董事長王文雄指出,台灣在光電、通訊等產業實力雄厚,另一方面在塑膠、金屬元件、機械等傳統產業規模也已臻完善,若能有效結合,將是台廠進軍中國市場的優勢。美國醫療行銷顧問專家「Sue Rowinski」集團總裁蘇珊羅溫斯基則認為,台灣應利用美國健保改革的契機,勇於搶佔美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