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台灣有2位好撒瑪利亞人

余杰 / 中國旅美作家 2013/10/29 12:06 點閱 3077 次

畫家梵谷一生困苦流離,卻念念不忘去關懷那些比自己處境更差的陌生人。他在一封書信中寫道:「我曾經六個星期或者兩個月之久照顧一位被火燒傷的、貧窮而不幸的礦工。我曾經一個冬天與一位貧窮的老人分享我的飲食。我絕不認為這是愚蠢的或者是荒謬的。我認為這是自然的和正確的。我一直相信『愛你的鄰居像愛你自己一樣』不是誇大,而是正常的情況。」

顯然,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一些人活出了「好撒瑪利亞人」(註)的樣式來。

在台灣也有兩位活生生的「好撒瑪利亞人」。

曾經盛行台灣西南沿海的「烏腳病」,折磨不少濱海鄉鎮民眾,當時陪伴他們度過生命中最痛苦歲月的是醫師王金河。行醫長達五十年的王醫師,將自己的診所「北門烏腳病診所」捐出,由政府命名為「王金河醫療歷史紀念館」,呈現王醫師對家鄉、對苦難患者的愛。

王金河是烏腳病之父

「烏腳病」是一種盛行於台灣西南沿海,特別是北門、學甲、布袋、義竹等鄉鎮地區的流行性下肢周邊血管疾病。南縣山區、宜蘭、彰化等地,也都有「烏腳病」個案的記載。

台灣醫學會一九五四年報告,其發病原因可能是濱海鄉鎮民眾、飲用砷過量的深井水,造成慢性砷中毒,患者甚至伴隨有肝、腎、膀胱等癌症並發。患者早期的症狀有手、腳部位末端麻痹、發冷、刺痛及變成紫色;病情加劇後,趾頭變黑、潰爛、發炎,導致血液無法循環、肌肉組織壞死,爆發敗血症,須截肢以保命。

這種可怕的病症,大約就類似於《聖經》中記載的「萎縮的手」的怪病。巴勒斯坦地區與台灣沿海地區一樣,也許由於飲水的問題,產生了類似的怪病。不過一處出現在手上,一處出現在腳上。

台灣的史懷哲

王金河醫師從一九四三年的日治時代,便開始在診所行醫,將畢生都奉獻給了烏腳病患者。他在醫德、醫術、醫心各方面的傑出表現,不僅被譽為「烏腳病之父」,台南縣蘇煥智更是讚嘆他是台灣本土的史懷哲、德蘭修女。王醫師卻說,感謝上帝,派他為「烏腳病」患者服務,一切榮耀都歸於神。

王醫師說,患者多是貧窮的農民、鹽工等,截肢脹臭、行動不便,但他和教會護士都把病人當作親人,背上背下、抱進抱出。當時除了治療患者、截斷殘肢,醫院也教導肢障病患者學習手工,另謀一技之長。甚至當病人去世後,也會幫忙買木料、發動教友幫忙做棺材。

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但教會義工、教友們都義不容辭幫忙抬棺材、處理殯葬,也因此而感動許多病患,紛紛加入北門嶼教會,成為上帝敬虔的子民。「榮神」之事必「益人」。王醫師除了在自家診所看診,一九六零年起與基督教芥菜種會合作,主持專為收容「烏腳病」的「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直到一九八三年。

永遠的白寶珠阿姨

台灣還有一位「永遠的白阿姨」—已經八十八高齡的傳教護士白寶珠。五十多年前,白寶珠只身從美國密蘇里州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再輾轉跨海澎湖,終其一生照顧痲瘋病人。由於那份從神而來的大愛,她將每一個被親人遺棄的痲瘋病人都當作親人,將遙遠的他鄉變成了血肉牽連的故鄉。

痲瘋病至今仍然是讓人談虎色變的不治之症,由於它具有高度的傳染性,許多身患痲瘋病的病人不僅得不到照料,甚至被親人拋棄。身體的病痛已經讓他們痛不欲生,被遺棄所帶來的精神上的苦楚更讓他們心碎。但是,在白寶珠看來,他們便是耶穌所說的「鄰舍」。

歲月催人老,半個世紀之後,白寶珠年老體弱,不僅疾病纏身不良於行,視力更幾乎看不見了,不得已停止了照顧痲瘋病人的工作,在澎湖醫院護理之家安養。當她的事跡被媒體報導之後,人們稱讚她是「台灣的寶珠」。當然,她更是「上帝的寶珠」。

愛鄰舍,當從此刻開始。愛台灣,愛鄉土,當從愛那些不可愛的人開始。

(註)「好撒瑪利亞人」(good samaritan)典故出自聖經路加福音十章25-42節,原是慈心行善的人,以後泛指救助落難者的組織或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