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研究:紅樹林靠指狀腺體生存

蔡惠玲 2013/10/10 11:49 點閱 4258 次
興大研究發現,指狀腺體是紅樹林植物生存惡劣環境的原因之一。(Photo by 中興大學)
興大研究發現,指狀腺體是紅樹林植物生存惡劣環境的原因之一。(Photo by 中興大學)

【台灣醒報記者蔡惠玲台中報導】「研究首度發現,指狀腺體是紅樹林植物能適應嚴酷環境原因之一。」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許秋容表示,首次研究發現除了胎生苗和特殊系外,指狀腺體亦為紅樹科紅樹林植物適應嚴酷環境的原因之一。紅樹林植物往往比生長於內陸森林之物種具有數量多而大的指狀腺體,它們會分泌出略帶黏性的物質以浸潤幼芽,並在幼葉的表面鍍上一層保護膜,使幼嫩組織免於遭受強風、潮汐和鹽沫等的傷害。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副教授的研究團隊,最近遠赴澳、亞、非洲等多地,跨國研究合作,持續對紅樹科植物做研究。她表示,紅樹林植物中的紅樹科,是數量及種類最多的樹種;紅樹科植物能生長在一般植物無法生存的惡劣環境下,對抗強風大浪,並且能適應高鹽份的海水、缺氧的土壤以及每日兩次的潮汐變化。

許秋容受訪時表示,紅樹林植物能夠在嚴酷環境生存有許多因素,除了具備胎生苗、支柱體的特性外,指狀腺體是本次首度發現的原因之一。她以淡水水筆仔為例說明,水筆仔因為有胎生苗,果實仍在母樹上時,胚根自種子長出且伸出果實,而形成具胚莖和根的胎生苗。另外如五梨跤,與水筆仔同為台灣主要紅樹林植物中屬於「紅樹科」的樹種,支柱體很發達,因此潮水海浪來時,可以站立得住。

許秋容說明,指狀腺體為一種小而似手指的腺體構造,位於枝條頂端的托葉基部內側。研究發現,本科中的紅樹林植物往往比生長於內陸森林之物種,更具有數量多而大的指狀腺體。它們會分泌出略帶黏性的物質以浸潤幼芽,並在幼葉的表面鍍上一層保護膜,因此可能有效的減緩蒸散作用與排拒病原菌入侵,並與托葉共同發揮機械性的保護作用,使幼嫩組織免於遭受強風、潮汐和鹽沫等的傷害,而能生存於潮汐變化的惡劣環境。

此研究與國立中山大學楊遠波教授、新加坡、馬來西亞、馬達加斯加、美國等外國學者,和陳映儒、巫思揚、吳業華和谷德予等四位學生共同完成。研究成果深入探討紅樹科指狀腺體的多樣形態和超微細結構,並進一步指出其生態意涵及演化趨勢,二篇相關的文章先後於去(2012)年4月榮登「植物學研究」(Botanical Studies),並於今年8月榮登「林奈學會植物期刊」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