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肯亞恐怖攻擊 警示國家安全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09/26 15:03 點閱 4176 次

仇恨與報復是奈羅比悲劇的根源。索馬利亞「伊斯蘭青年運動」承認在肯亞發動恐怖攻擊,導致67人死亡,170多人受傷慘劇。全球反恐戰爭並未終結恐怖活動,而是蔓延的開端。

索馬利亞恐怖組織為報復肯亞派兵參與攻擊索馬利亞武裝份子,占領首都奈羅比西門商場,以「先知之母是誰?」確認顧客身分,槍殺非穆斯林者。宗教狂熱、激進意識產生的自我/他者之分,以及血債血還的復仇心理,趨動這批恐怖份子高舉恐怖主義大旗,轉移戰場並將戰爭帶回肯亞土地。穆罕默德的母親阿米娜何其無辜地捲入殺戮戰場,成為區分敵我的身分識別。

恐怖活動遍布全球

恐怖主義確實是人類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恐怖活動自人類有歷史以來就存在,其程度與施暴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進。當代的恐怖活動,有全球蔓延的趨勢。

911事件後,布希政府發動全球反恐戰爭,累積多年的反恐戰果,恐怖主義並未消聲匿跡。全球反恐局部戰役的告捷,不代表反恐戰爭的勝利,也不等同於國家安全防衛獲得實質保障。國際間依舊無法免於恐怖攻擊,恐怖活動像病毒一樣,不斷在全球複製、擴散和傳染。

不論是何人或何組織所為,恐怖攻擊行動隨時都有可能俟機而動。恐怖主義的全球性擴散的事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免於恐怖活動的威脅,台灣也不例外。

恐怖攻擊採取不對稱戰爭形態攻擊平民,多數選定製造社會恐慌不安的對象、公共建築或政府機關進行攻擊,使第三者陷入被威脅的恐怖狀態,影響社會機制的正常運作,造成社會的恐慌和動盪,藉以突顯該組織的政治訴求,達成其特殊政治目的的活動。

國安權責不明確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解讀國際關係,縱然全球化成為現代人常用字眼,透過國家來解決衝突仍為主流。為因應日趨複雜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我國在反恐任務上乃由國家安全會議主政,於行政院設置「國土安全辦公室」,專責辦理綜合國內各情治機關蒐集的情資,進行研析和橫向溝通協商,以及舉辦例行性「反恐專案演習」兵棋推演。

但是,國土安全不能僅限於議題概念的擴張與整合,更有必要整合公私部門,才能建構出完整的防範、救助網絡,而非僅靠國家獨力為之。

現行由國家安全會議主政的指揮體系,與2007年擬定的《反恐怖行動法》草案,研議由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召集反恐專責小組,負責規劃政府整體的反恐指揮體系、情報蒐集與防護措施,國家安全局則為統合協調反恐怖情報資訊之蒐集與處理之執行單位,兩者在業務分工與權責劃分上並不明確。

反恐系統有待建立

為避免組織疊床架屋、權責界定不清,未來修訂《反恐怖行動法》草案和《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法》時,可仿效美國成立國土安全部,負責後端協調規劃到前端的統籌執行,是政府當務之急。

再者,政府在面對恐怖攻擊行動的威脅,必須明確區分何者是帶有政治目的的組織性暴力,以及何者只是因為部分個人的心理失衡而產生的暴力行為,才能根據不同象和暴力攻擊狀況,設定防制劇本與反制能力。

如何建立一套政府、民間的反恐網絡系統,才能有效防範恐怖攻擊,維護國家安全。如何建立完善的政府反恐體系,統合所有情報蒐集、犯罪聯防、反恐戰力等維護國家安全的議題,都是我國政府刻不容緩的任務。

然而,只要「不對稱戰爭」存在一天,恐怖攻擊行動將是國際社會揮之不去的夢靨,政府相關部門應即早檢討因應,以確保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