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網路特別 變性慾不是病

李昀澔 2013/10/07 19:39 點閱 3562 次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謝仁俊發表與台北榮總合作的研究成果,這也是全球第一個關於變性慾者腦部活動的學術研究。(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謝仁俊發表與台北榮總合作的研究成果,這也是全球第一個關於變性慾者腦部活動的學術研究。(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變性慾者腦部的神經網路運作方式與一般的兩性不同,應該視為少數族群,而非疾病。」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謝仁俊發表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合作研究結果時表示,變性慾者的「男女性別表徵腦區」及負責社交功能的「社會性腦神經網路」,運作方式與一般人不同,造成變性慾者排斥自己的生理性別,並希望身心都成為異性。

變性慾者的自我性別認同與生理特徵南轅北轍,其性器官、第二性徵及基因都是正常的,只是變性慾者自己不喜歡,會希望擁有異性性徵。變性慾者通常於青春期開始對生理性別感到困擾,例如多數女性變性慾者會選擇穿著束胸。變性慾者與同性戀者不同,同性戀者只是愛慕同性,或傾向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但並不會抗拒自己的生理性別。

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團隊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線上期刊的研究指出,變性慾者的「男女性別表徵腦區」及負責社交功能的「社會性腦神經網路」運作機轉特殊,謝仁俊以「左撇子」做比喻,「只是比較少見,而非不正常。」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記錄腦部神經連結的運作情形,進而發現變性慾者與一般人腦部的差異。

研究人員進行的實驗當中,最特別的一種莫過於「自我認定試驗」。研究人員讓受試者觀看兩種影片,一種是兩性發生性行為的畫面,另一種則是兩性正常交談的過程,學術上稱為中性影片;無論一般人或變性慾者,在觀看性行為影片時,會將自己投射為片中人物,但觀看中性影片時,則對性別差異沒有特別感覺。

然而,變性慾者觀看中性影片時,仍具有明顯的投射現象,顯示變性慾者對性別的認知,確實與一般人不同。

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每10萬人中有9名男性及5名女性為變性慾者,雖然為數不多,但耕莘醫院曾於2009年普查我國成人的性別認同,發現有160萬人不滿意自己的性別,其中40萬人更希望能改變自己的性別,可見變性慾者也是性別議題中不可忽略的一環。

變性慾者解決自我性別認同錯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進行俗稱的「變性手術」,雖然台灣社會普遍對變性手術諱莫如深,但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鶯喬則對變性手術抱持正面態度。李鶯喬18年來追蹤超過500名變性慾者個案,發現使用荷爾蒙及接受變性手術後,變性慾者的人際關係及憂鬱情形都獲得明顯改善,對變性慾者本身及其家庭都帶來正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