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細節力:多做1%,為企業增加30%效益》

醒報編輯 2025/11/17 00:44 點閱 60 次

本書不是一本「告訴你怎麼成功」的書,而是一位行者用親身實踐整理出來的信任方法論,並不在於他解決了什麼巨大的難題,而是他在無聲處、在他人還未意識到的轉角處,總能提前預備好下一步。李小龍說他不怕懂一萬招的對手,只怕會一招但練了一萬次的好手。作者沒有給出標準答案,但此書會讓你更清楚自己如何蹲馬步方能倒吃甘蔗,苦盡甘來。

讀這本書,不會讓你一夜成名,但會讓你每一次出手都更有力量。這,就是細節力的真正價值。作者從創下日本電視購物銷售紀錄,到受託規劃熊本半導體園區,引進集英社《我推的孩子》光影展、《BLACKPINK THE GAME》等授權聯名,首次公開他如何用「細節力」創造30%績效成長的實戰策略!

我們在職場不是為了交朋友,而是與工作夥伴們共同完成老闆的任務或企業的目標。而職場溝通是指我們對於工作附帶事務所做的任何類型之溝通,包括個別任務的相關溝通、分享專案狀態更新,或向經理或員工提出回饋。

了解如何進行職場溝通,是與同仁有效協作的關鍵要素,因為若無法清楚地溝通,可能因此承受不必要的誤解、混淆,或甚至在不經意間傷害到別人的感受。

Z世代溝通大不同

隨著職場環境的轉變,而衍生出不同的世代人群。也因為不一樣的成長背景,讓不同世代的人們在溝通相處時,存在著一些文化差異和不同的價值觀。例如在集團裡,員工年紀普遍來說偏向年輕,但也同時存在著Y世代及Z世代。

Y世代可能期望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並且積極向上和公司一起努力,實現夢想;Z世代則是相當多元發展的一代,擁有許多不斷變化的次文化。Z世代在工作場所中常常展現他們的靈活性,富有創造力且無所畏懼,與Y世代有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

舉例來說,之前同事之間主要使用email溝通,然而Z世代更習慣於在社群媒體上找到靈感就直接丟訊息出來,並且直接在社群媒體上進行交流。還有,以前的部屬在工作時,時常接到老闆的模糊指令,就算不清不楚也不太敢問,只好「揣摩上意」先做下去再說;現在的Z世代則更勇於發問,所以主管給他的指令越清楚越好。

職場溝通更開放

Z世代因為自小沉浸於數位世界及社群媒體,他們認知的世界早就與Y世代有很大的不同,無論是創意及思維,都有不少可以向他們學習的地方。所以作為老闆,我在辦公室會竭力去營造更加開放、自由、舒適的工作空間及環境氛圍,並且在職場溝通上,大家就事論事,不論階級及職位。

開會時更是如此,盡量鼓勵大家激盪創意,可以自由發想創意,暢所欲言。這一點,說來容易,其實需要主管及老闆相當努力節制自己的發言,不要凡事急著下結論,這樣才能讓「開會」達到廣納建言、集思廣益的作用。

一定要做PPT嗎?

職場溝通有時是面對面、書面、透過視訊會議平台,或以小組會議進行。它也可能即時或非同步進行,透過電子郵件、錄製的影片,或在專案管理工具這類平台上溝通工作相關事務。其中,我特別想要談到大家最常使用的溝通、開會工具──簡報PPT(PowerPoint)。

在對內、對外溝通的簡報或會議中,我幾乎一定要求每個人事前準備了PPT再來。因為到目前為止,我認為PPT還是相當有效的溝通工具。工作中的相關會議及討論真的相當多,經過一整天的繁冗、忙碌下來,大家多半都精神渙散,注意力很難集中。

因此,PPT最大的作用,就是提綱挈領,將主講者所要表達的事項,以條列式、圖表或數據等形式簡明扼要地抓出重點,讓聽者即使在聽取報告時偶爾神遊,還是能夠掌握報告的重點,適時做出回應。

PPT不要照著念

但是切記,PPT的「提綱挈領」作用,是指針對聽者而言,因此整體的視覺設計,倒是不必多麼的花俏炫目,但是內容上應該是足夠簡明扼要,字真的不必多,所謂的「重點」也不必條列出來一拖拉庫,這樣就失去了希望讓聽者易於吸收及記取的功用。

PPT的內容絕對不是用來幫主講者「提詞」用的,若是怕自己忘記內容,你必須要自己另外準備小抄,而非把所有要報告的內容全放在PPT上照著念……。

此外,主講者報告時一直雙眼望著PPT念,然後聽者也是一路死盯著PPT聽主講者「朗讀」內容,這樣實在是讓聽眾很容易「失神」。別忘了,主講者才是這整個報告的核心,而PPT只是作為報告的輔助工具,不是主角。

PPT最佳輔助工具

你要時時維持一個「演講」的狀態,讓所有聽者將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只是偶爾在你的引導下瞟一眼PPT就好。總之,運用得當,善用PPT歸納重點,則PPT會是簡報最佳輔助工具。

另外,現在在很多影音平台上看到的影片,是以手寫體的字在摘要主講者的主講內容,主講者一邊說話,手寫字就一一隨之顯現出來。我覺得這種呈現模式很像我們童年時在課堂上看老師寫板書,老師一邊口中說著說著,一邊用手在黑板寫下相關的關鍵字(重點)作為輔助。

這種表現形式完全不會干擾到講者的發言,我覺得也很棒。

社群媒體的戰場

我自己常從公司的年輕同仁身上學習到很多。舉例來說,當我們的藝能事業部在經營女團時,電視節目播出的高峰期間,幾乎社群媒體上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網友發言,我們必須時時緊盯,留意風向。

有時,有網友或對手在媒體上發表了一則不利於女團的負面發言,這時依照我原本的思考邏輯,當然是越快反應越好,趕緊上去發言把對方的嘴堵住。

事情不就是如此嗎?但Z世代的想法不是這樣!

他們可能建議:「我們凌晨三點再上去發言,因為這時對方的鍵盤手可能都睡了,此時上去發言,對方也來不及回擊或反駁什麼了。」明天一覺醒來,天氣晴朗。

挽救輿論操作

對於網上風暴不必急著回應,這是我從這群更年輕的員工身上學到的事。先觀察一下整個言論的後續效應,有的言論說了也沒有太多網友理會,漣漪不興,那你根本就不必回應,免得反而炒熱了這個話題;有的言論一出來沒多久,就被其他更重大的事件自然掩蓋過去了,那你也不必回應,省得再次「提醒」大家有這回事……。

即便當下沒有別的大事件出現,這些小朋友自己手中也握有、常備了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素材,只要網上出現相當棘手、難以回應或反駁的負面訊息,這些新聞隨時可以被丟出來,迅速轉移網友的注意力,讓大眾輿論立即轉向他處。

在藝能界或政治圈,許多負責社群行銷的高手,手中平時都會準備好一些可以扭轉網路風向的新聞或話題,必要時就會被拋出來,設法「挽救輿論」。這一點,相信大家在一般的影視媒體戲劇中,應該也常常看到不少類似的情節。

Z世代工作場域

總而言之,Z世代員工目前在職場的比例日益增加,想要與這群新世代員工和平共處,並善用他們的戰力及創意,首先要學會尊重他們的思維模式及工作風格,並且以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這樣才能打造出一個更加多元共融、創意無限的工作場域。(宇欽/輯)

《決勝細節力:多做1%,為企業增加30%效益》
作者:游晉豪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其他書訊:
《以弗所書講壇:教會的屬靈特質》
作者:黃基甸
出版社:腓利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基甸傳道多年事奉與查經的心路整理,用很實在的眼光問一個老問題:「教會,到底該是什麼樣子?」作者不只解經,還把以弗所書放進會幕的藍圖裡,讓我們看見,教會不完全是人湊在一起的地方,而是天上各樣屬靈福氣落在地上的見證。這不是一本只談神學的書,而是邀請你對照自己,看看我們是否能夠讓神的旨意在地上被活出來。

本書前半卷談教會該有的屬靈特質、信徒的改變、神的奧祕與聖靈成就的合一;後半卷則提醒,若真理活不進生活,合一就只是口號,事奉甚至可能成為破壞的工具。書裡也直戳痛點——當代教會的「泛恩典化」、屬世化、追求數字的熱潮,讓我們不得不回頭問:我們的聖工,還在神的藍圖裡嗎?

《22歲投資奇才的選股筆記》
作者:丹尼爾.吉瓦尼
出版社:方舟文化

2002年出生的丹尼爾.吉瓦尼(Danial Jiwani),十六歲時買了第一本投資書籍——葛拉漢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本來他以為,讀完這本書就能成為一位投資大師,但那本書充滿了術語,讀起來太過複雜,加上出版年代久遠,書中內容似乎不再適用於現在的市場。

於是,他博覽那些令人敬重的成功投資人面對市場的方式與態度,包括巴菲特、彼得.林區、尼克.史立普、泰瑞.史密斯等人。他將這些原則結合起來,整合成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透過親身實踐,一再帶來令人不可思議的市場成就,目前,他也已經教導超過50,000名投資者,該如何選股致勝!

《跟風遊日本~我推の打卡美景365》
作者:風信子
出版社:火柴頭工作室有限公司

有一樣興趣,我是從來沒有放低過的,就是「攝影」和「旅遊」。我喜歡北海道的廣闊,同時也喜歡京都的古風。說到定居,我又鍾情現在生活的神奈川縣小田原市,有寧靜的一面卻又靠近大城市,收放自如。

在日本移居了近10年,我嘗試好好了解這位「情人」,大家常去的,我固然走遍,就算較少人去過的,我亦稍稍地去了。甚至,同一個地方,為了見識她的全貌,我還特意於春夏秋冬不同時節拜訪,打卡留念。我相信,拿著這本書的你,和我同樣是瘋狂地愛上這片地方。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