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了,你還不開始準備嗎?》

醒報編輯 2025/11/13 20:38 點閱 84 次

在AI迅速發展、滲透生活每個角落的時代,我們不只是迎來技術革命,更面對價值與選擇的重整。本書以「副駕駛」為比喻,深入淺出剖析AI如何改變工作模式、思維習慣、民主制度與經濟結構,幫助我們掌握機會、看清危機、做出選擇。

作者傑洛米・卡恩預測,未來五年內AI將徹底顛覆各行各業,從教育、醫療到出版創作都將被重塑。知識工作者將與AI助手共事,孩子能獲得個人化學習,醫療更精準實惠,創作更具效率與可能。生成式AI延伸了人類的才能與創造力,令人充滿期待。然而,AI的光明潛力背後也隱藏深層風險。

看過卡通人物靈光乍現時,頭頂突然亮起燈泡的畫面嗎?在那瞬間,原本深藏在意識中某個暗黑角落的點子從無形變成有形,彷彿觸手可及。這種豁然開朗的時刻有可能降臨在個人身上,也可能發生於整個社會,使大眾突然感受到舊時代與新世紀的分野。

假設有某項技術,結合了不需專業知識就能使用的裝置或軟體,使一般人對未來產生全新的觀點,就可以說是燈泡亮起的瞬間。燈泡本身的發明,就曾在全人類的頭頂發出亮光。

愛迪生發明燈泡

1879年12月31日,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在他紐澤西州門羅公園(Menlo Park)的實驗室裡按下開關,那顆白熾燈泡就此照亮了美麗新世界:一個由電力驅動,不必再完全仰賴天然氣和蒸汽的世界。

為了搶先將電力商業化,大西洋兩岸的發明家和科學家已競爭了近十年。但他們的許多發明都相當深奧,屬於技術複雜的工業裝置;燈泡則不一樣——這是每個人都看得見、摸得到,而且能夠瞭解的發明。

過去三十年來,數位科技使人類經歷許多燈泡亮起的時刻:在網頁瀏覽器出現前,其實就已經有網際網路,但要到Netscape Navigator瀏覽器於1994年推出後,網路時代才真正降臨;MP3播放器在iPod於2001年問世前,就已經存在,但並沒有掀起數位音樂革命;蘋果2007年推出的iPhone並不是史上第一支智慧型手機,但在那之前,並沒有手機專用的應用程式。

AI世界的燈泡

2022年11月30日,AI世界的燈泡也點亮了:就在那天,OpenAI發表了ChatGPT。身為記者的我,從2016年就開始報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也見證這項技術持續進步。

AI一直是企業領袖和科技專家之間的熱門話題,但在ChatGPT出現前,從未真正成為大眾的焦點。我自己一直密切關注AI,知道這方面的技術是一點一點地慢慢進步,所以ChatGPT亮相時,我以為又像之前一樣只是小有提升,因為乍看之下,ChatGPT好像與OpenAI近一年前推出的AI模型Instruct GPT沒有太大差異。

Instruct GPT是OpenAI對大型語言模型GPT-3的重要改良,我曾寫過相關文章。與GPT-3相比,Instruct GPT更容易用文字指令控制(也就是所謂的「提示」),也比較不會產生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恐同或其他惡性內容,還能完成許多自然語言工作,像是翻譯、文字摘要、寫程式等等,但卻幾乎沒有引發任何討論。

所以ChatGPT推出時,我沒想到大家會如此驚訝,但這項產品會引起那麼大的旋風,並不是沒有道理。軟體介面(譬如谷歌的搜尋列)是我們與科技互動的媒介,所以介面的設計很重要,就好像福特T型車(Model T)不能只有內燃機加上幾顆輪子,也必須要有外觀上的設計。OpenAI打造出簡單的聊天機器人介面,因此一炮而紅。看到這樣的創新,我頭頂上彷彿也亮起了一顆燈泡。

AlphaGo擊敗棋王

過去十年間,AI進步侷限在很狹小的領域內。在ChatGPT之前,我報導過的許多AI成功案例,都是軟體在比賽中擊敗人類,譬如谷歌的尖端AI技術實驗室DeepMind就開發出AlphaGo,在2016年3月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乭(Lee Sedol)。

這是電腦科學界的重大成就:圍棋是一種古老比賽,棋局可能的排列組合非常多,演算法無法像下西洋棋那樣,用暴力計算法(brute calculation)來分析每一種可能,而是必須根據過去的比賽經驗,按照機率決定怎麼下最好。

但棋局畢竟只是比賽,雖然可以用來訓練我們希望AI精通的技巧,但本質上仍然相當簡化且抽象,不如真實生活那麼複雜。圍棋盤上只有黑與白,而且雙方都能看見每一顆棋子的位置。

AI與電玩遊戲

DeepMind之後展示了一個AI系統,能在《星海爭霸 II》(StarCraft II)中擊敗最強的人類玩家。這個電玩遊戲十分複雜,當中的虛擬世界也更能反映現實世界的混亂。

後來開發ChatGPT的AI研究公司OpenAI,也打造出在遊戲《Dota 2》中打敗人類的AI隊伍。但這些成就並未讓燈泡亮起,因為瞭解《星海爭霸 II》和《Dota 2》的人太少,而且AI系統即使摸透了這兩款遊戲,背後的技術仍無法直接應用於真實生活。

大型語言模型

在ChatGPT出現之前,AI總是在幕後運作,使常見的產品功能成為可能,例如推薦電影、在社群媒體上標記照片中的人等等。這些AI模型很厲害,但並不是通用技術,多數人也不認為採用這類模型就可以叫AI產品。

以前我如果提議報導這種非通用領域的AI發展,有時會很難打動編輯,現在回想起來,我不怪他們,畢竟這種AI和電影裡演的劇情,似乎差了十萬八千里:像是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的邪惡AI哈兒(HAL 9000)、《星艦奇航記》(Star Trek)的善良電腦,以及2013電影《她》(Her)片中迷人的數位助理。

到了2018年,情況開始改變。在AI研究人員的努力下,大型語言模型開始快速進步,ChatGPT就是採用這種技術。相關研究發展證明,AI模型如果夠大,那只要訓練模型預測句子中的字詞,就可以完成各種工作,從翻譯、摘要到回答問題都不例外。

在那之前,上述的這三件事都需要不同的AI系統來執行,所以在AI世界裡,這樣的突破可是非同小可,我也曾為彭博社(Bloomberg)和《財富》(Fortune)雜誌撰文,探討這可能對企業界造成哪些深遠的影響。

特斯勒效應

其實在當時,AI已應用在軟體後端,只是還未包裝成一般大眾容易使用的形式,所以多數人並無法想像全球即將發生的巨變,就連許多專家也不例外。

有個專有名詞叫「特斯勒效應」(The Tesler Effect),指的就是容易輕視AI進步的態度,因為電腦科學家賴瑞.特斯勒(Larry Tesler)曾戲謔地說:「AI的定義,就是現在還辦不到的事。」

他說人類往往會把既有的成果看作理所當然,而且一旦AI能夠做到某件事,我們就會把那項技能從「智慧」的定義中刪除,認定所謂的「智慧」是一種隨時變動的性質,必須集結人類的各項能力才能實現,軟體則永遠無法企及。

AI真的降臨了

ChatGPT問世後,AI終於克服了特斯勒效應,甚至前進到更高境界。大家突然意識到AI真的已經降臨,還能跟人對話,而且回應得自信又清楚,只不過內容不一定正確就是了。

你可以請AI根據冰箱裡的食材提供食譜,也能用AI做會議摘要——用一般文體或寫成一首詩都行!你可以尋求AI的想法和意見,用來加強商業模式或向老闆要求加薪;AI還能替你製作網站,或替你寫出客製化軟體來控管並分析資料。如果搭配其他生成式AI模型,還幾乎能替你產出任何圖像,只要你知道怎麼描述,系統就生得出來。

當今的AI形象已類似《2001太空漫遊》和《星際奇航記》中的電腦,大眾對這項技術的態度也瞬間從冷淡變成驚訝。這代表什麼?AI會導向怎樣的未來?人類還有未來嗎?

人類文明的句點

的確有些相關言論令人十分恐懼,某些甚至是來自站在AI最前線的高階主管與研究人員:有人說AI可能會取代全球三億個工作,也有人說ChatGPT就像「口袋裡的核彈」,已在大眾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引爆,將會摧毀教育與信任,甚至使民主蕩然無存。

OpenAI的共同創辦人兼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也有一句著名的警告:要是不小心使用,AI可能會成為「人類文明的句點」。

我寫這本書,就是希望能回答ChatGPT帶來的諸多問題。我在研究時很訝異地發現,我們現在的許多顧慮以及AI革命引起的道德恐慌,在印刷機、電視和網際網路等早期技術問世時,當時的大眾也曾經歷過。

電腦時代的開端

對於AI的某些恐懼可追溯到電腦時代的開端,某些則是到了比較後期,才隨著網路、GPS、社群媒體和手機的出現而產生。研究人類如何共同應對早期創新帶來的挑戰,可學習到許多寶貴經驗,不僅是要跟上改變,更重要的或許是如何維持不該變的部分。

某些社會趨勢其實是由早期技術先帶動後,才繼續由現在的AI加速、延伸,有時甚至是加劇。以社交孤立和對媒體的不信任為例,AI可能是使當前的情況更加惡化,並不一定是造成新的問題。

不過,AI和上述的這些早期創新有三個關鍵差異。

三個關鍵創新差異

第一,AI比我們過去接觸的大部分科技都更通用,與電話、汽車、甚至是飛機相比,反而比較像是書寫、金屬冶煉或電力的發明。有幾位AI思想家曾表示,這可能是人類「須要發明的最後一項技術」,因為AI有潛力幫我們創造未來可能需要的所有技術,也有潛力影響社會的每一個面向。

第二,AI的進步及採用速度,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技術。ChatGPT推出一個月內就累積了一億名使用者,原本成長速度居所有消費性軟體產品之冠的Facebook,也花了將近四年半才達到這個里程碑。對AI技術的投資隨之暴增,在《財富》雜誌的全球500大企業中,超過一半都計畫在未來幾年導入類似ChatGPT的AI。

之所以強調這一切發生的速度有多快,是因為這代表人類更沒有時間適應AI正在形塑的新世界,更沒有時間思考AI的影響、該如何監管這項技術,也更沒有時間行動了。最後不管怎麼做,可能都已太遲,AI可能都已造成傷害,只是嚴重程度的問題而已。

最後,AI比先前的技術都更直搗人類的認知核心:在我們的認知當中,人類之所以獨特,是因為擁有智慧與創造力。當年,全世界的勞工終究輸給了蒸汽鑽,人類的勞動力也跟著貶值,但不管怎麼說,人在體力方面本來就不是頂尖。

最聰明物種跌落了

我們早就知道許多動物跑得比人快、而且能爬得更高、游得更快、力氣也更大,可是沒有哪個物種思考力比我們強。其實微處理器和先前幾代的軟體,已經有某些認知能力可與人類相比,而且運算速度與準確率遠遠勝過我們,執行機械式程序也更快、更精準,但寫出那些機械式步驟的,終究是人類。

換言之,電腦並未挑戰到我們的智力核心,也就是推理能力、用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想法與情感的創意表達力,結果AI卻一次挑戰了幾乎全部。就是因為AI如此深奧,我們才會感到如此不安,對於這項技術既著迷又恐懼。

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可能從地球最聰明物種的寶座跌落,而且或許不久後就會發生。(宇欽/輯)

《AI來了,你還不開始準備嗎?》
作者:傑洛米・卡恩
出版社:寶鼎

其他書訊:
《江南案與我的一生:吳敦回憶錄》
作者:吳敦, 藍祖蔚
出版社:時報出版

他的江湖從彈子房揭開序幕,在舊金山震驚世界,在電影院獲得滿堂彩。他的人生曾經「白字連篇,辭不達意」,最後進入大學為學子授課。他相信大哥,憑著滿腔熱血「為國鋤奸」,終究成了棋子。歷經江南案的風口浪尖,他將此生的波瀾與真實,做出真誠告白。

江南案的「真相」就像病毒一般,鬆動也摧毀了蔣家政權。陰錯陽差改變了蔣家,也改變了台灣的命運。沒有江南案,吳敦也許只是個很會鬥毆鬧事的幫派混混,江南案卻改寫了台灣歷史,絕對值得留下隻字片語給歷史一個交代。

《香港巴士百年光影: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
作者:鄭寶鴻
出版社:商務

巴士不僅是穿梭街巷的交通工具,更是承載數代市民共同記憶的時光列車。從戰前「白水箱」單層巴士的獨特聲響,到今日冷氣雙層巴的報站廣播,每一段車程都銘刻着這座城市的蛻變軌跡。本書作者歷時二十餘年潛心挖掘史料,蒐集大量珍貴歷史影像。全書以嚴謹考據為基礎,結合生動敘事,系統梳理1900年代至今的巴士車型演變、路線變遷與城市風貌。

從日據時期艱苦營運的巴士公司、彌敦道首代雙層巴的流動風景、1970年代現代化公共交通網絡的關鍵轉型,到極具收藏價值的早期車票特寫、以及有關車長的珍貴資料等,帶領讀者展開一場穿越百年的巴士之旅。無論是專業研究者、交通文化愛好者,或單純懷念舊時光的讀者,都能在這趟穿越時空的巴士旅程中,找回屬於自己的城市記憶。

《家常麵攤學:人氣麵點 × 精華湯頭 × 經典小菜》
作者:柚子
出版社:邦聯文化

麵攤是每個人從小吃到大,最熟悉、最平易近人的用餐選擇。一碗拌著甜甜醬油膏跟油蔥酥的乾麵,再簡單不過,卻是從北到南都有的存在。許多人都有屬於自己「習慣的麵攤」,就像自家廚房的延伸,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必備款。

看似平凡的一碗麵,但自己卻怎麼煮都煮不出那家麵攤的味道。其實,差別就在於一些看似細微卻關鍵的「小功夫」,讓材料都一樣,味道卻不一樣。本書作者擁有數十年的餐飲創業顧問經驗,書中收錄麵攤經典&熱賣的乾湯麵、小菜,道道食譜都是作者將所研發的開店配方經過詳細調整,讓你在家也能端出跟麵攤一樣的香氣與口感。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