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6年縣市長大選逼近,藍綠各候選人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但是各種緊張也不斷發生,尤其是激烈的選區。例如高雄市,民進黨立委林岱樺雖然涉入詐領助理費1496餘萬,遭檢方依貪污治罪條例等罪起訴,但她仍執意參與高雄市長初選,因此特定舉辦了大型人潮的造勢晚會喊冤,同時也表態除非黨內初選機制公平,不然不排除參選到底。
層峰關愛眼神一直在
其實面臨縣市長大選,無論白藍綠都不能說做好了準備,尤其是初選辦法更是遲遲沒有出來。像是民進黨的激烈選區,如台南市跟高雄市,一直都傳出已有層峰屬意的人選,但是明明黨內競爭激烈、多人表態群雄並起。
如果有候選人跟中央意見不一致,甚至在民進黨的中常會上遭到點名,或者如同這次林岱樺的晚會,也因為黨中央出手,最後幾名黨部幹部都不出面表態,雖然他們都說是自己決定退出,但是恐怕瓜田李下,難杜悠悠之口。如果初選的規則是隨著時間,針對突發情況再做調整,就會出現現在的窘態,就其然還是缺乏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也讓就算同政黨之間,也無法彼此信任。
國民黨的初選同樣激烈,雖然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已經表態要全力搶攻南部選區,甚至還欽點了高雄柯志恩、台南謝龍介。但是台南市同樣有陳以信表態要參選到底,怎麼舉辦初選讓各方服氣,還是只要黨主席關愛的眼神就可以決定?國民黨還是要自己想清楚,因為初選的不和諧一定就會影響到未來的選戰。
辯論政見更重要
求勝當然對政黨來說是第一要務,但是如何讓選民知道選將的優劣,那是政黨要去想辦法為候選人準備舞台。過去的方法不外乎是民調比拚,但是如果能多準備幾場辯論會,其實才能真正讓當地的議題浮現出來。過去選舉,候選人往往都避免激烈的辯論,美其名是為了黨內團結,實際上就是怕辯輸了臉面掛不住。積非成是之後,變成辯論幾乎是一種奢望,也讓國人一次次失去辨別候選人準備是否充分的機會。
退而求其次,各政黨可以改辦政見發表會,只要次數更多,依然可以讓候選人有彼此交鋒的機會,畢竟議題就那幾個,講多了就會有所交集。可惜的是,現在社交媒體太過發達,候選人寧願躲起來直播,讓自己暢所欲言,也不想增加任何讓對手得分的機會。就因為如此,政黨才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這也是督促候選人可以努力精進自己的政策與表達方式。
跨黨合作更要規則
當然現在在野黨之間,還是有可能進行合縱連橫,如果只是由各黨主席密室協商,最後推出候選人,這樣的合作可能人亡政息,隨著領導人的更替造成變化。還是應該從政見著手,接著參酌候選人的人格特質來做搭配,不應該對政策政見著墨過少。
像是現在有些地區雖然喊出合作,但是連候選人彷彿都已經決定好了,這樣怎麼讓兩黨的支持者心服口服,也是一大問題。別忘了當初藍白合,三位大頭坐在君悅飯店,就是因為條件談不攏,最後就算三人都有意願,也是破局收場。尤其現在在野黨之間,各種議題也非常複雜,這樣的合作到底會進行到多深的層次,也該讓選民有了解的機會。
政黨應自我提升
隨著現在各種情勢的激化,可想而知,接下來的選戰恐怕會更加慘烈。但是就是因為激烈,才需要事先由政黨擬好規則,讓候選人的優勢可以凸顯。因為選戰越到後期越是激情,更沒有辦法去就事論事好好說情楚。如果政黨不能甄別人才,恐怕選民對這些人會更加陌生,更加難以選擇。
要求政黨先暫時跳脫勝負,專心在人才上的選拔或許有點困難。但是台灣民主的進步,就是建立在政黨的自我要求上,如果連政黨都拒絕了自我進步的空間,那台灣的民主要想進步,恐怕就是癡人說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