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不時就會有病人,因為自覺或旁人告訴他(她)似乎「臉色」不太好,所以前來就診。最常見的陳述是,覺得臉色變得比較「黃」,擔心是否得了肝病?
一般生化實驗的標準,血清總膽紅素正常值是小於1.2 mg/dl(每百西西毫克),超過了就稱為「黃疸」。極輕微黃疸外觀看不出來,若超過2.5mg/dl,專業人士就能從鞏膜顏色看出,但也非絕對準確。若數值超過5mg/dl,則一般人就能察覺,最主要是可見臉部皮膚變黃,尿液變成深茶色,而且不會因為多喝水就淡化。
黃疸的鑑別
黃疸的鑑別診斷,從沒有臨床意義到代表肝膽有嚴重問題都有可能。膽紅素主要源起於壽命終了的紅血球,其血色素被代謝成「未接合」膽紅素送到肝臟,肝細胞將未接合膽紅素「接合」後,排入膽管中成為膽汁一部分。在肝細胞收納與接合膽紅素過程若出現輕微障礙,便會造成「體質性黃疸」,基本上無礙健康。
「溶血」性貧血或紅血球也易破壞的地中海貧血,會製造過多膽紅素而引起黃疸。絕大多數威脅身體安全的黃疸,是因肝或膽系疾病所起,分別是「肝源性黃疸」與「阻塞性黃疸」,需要專業檢查才能分辨清楚。
貧血臉色變黃
明顯的黃疸以外,自覺「臉色有點變黃」的人,經檢驗後,結果往往只是錯覺而已。也有時臉色確實變得有些淡黃,但其實是貧血造成的現象,卻被誤以為是肝病。但貧血若達相當程度,臉色當然就會明顯變白。
有一些人手掌掌面變黃,但鞏膜與尿液顏色正常,可能與常吃柑橘類水果或木瓜有關,有的則原因不明,但就是與肝膽疾病無關。
臉色的象徵意義
喝酒容易臉紅者,代表肝臟對酒精的代謝酶不足,這樣的人若太頻繁喝酒,有引發食道癌症的危險性。因為人體血液循環的狀態,會受到情緒影響,所以臉色可以呈現生理上的變化,但也能藉此引申一些象徵性的意義。
例如,生氣時「臉色鐵青」,驚嚇時「臉色慘白」。又如,霸道的老闆,每天臉色陰晴不定,仁慈的老闆,從不會給屬下臉色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