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表達,安靜也有影響力》

醒報編輯 2025/10/08 18:27 點閱 176 次

作者是一名生於美國的亞裔女性,從小就被教導「努力工作就會成功、要謙虛、別給人添麻煩」。當她進入職場後,總是努力認真、謙虛有禮,卻不懂如何表達意見、難以和同事建立緊密關係,更習慣貶低自己的成就。但她沒有強迫自己「變外向」,而是找到一條專屬於安靜者的道路──用聰明的表達方式,讓自己被看見,且成為無可取代的人。

其實,你不必改變個性,也能發揮影響力、贏得職場好人緣!透過書中提供的實用工具與思維框架,你不需要勉強自己變外向,也能讓他人「看見你、記得你、信任你」。無論你是安靜、內向、不擅社交,還是對自我推銷感到抗拒、對外向文化格格不入,都能透過這套方法,打造屬於你的成功與影響力!

凱文是一名在大型消費品牌公司的基層員工,他帶著難掩的失望之情,走進老闆的辦公室。他無法理解自己為何被排除在期待已久的升遷之外,為了弄清問題的根源,他走到老闆班的面前,提出了困擾他許久的問題:「你不是一直很滿意我的表現嗎?為什麼這次升遷的不是我?」

本來一直忙著處理一些緊迫事務的班,轉向凱文並回答:「我給你看點東西。」他走到辦公室的白板前,拿起一支白板筆,畫了幾個圓圈,開始解釋:「這裡的每個圓圈,都代表我目前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在思考自己的晉升、如何處理一個對我很不滿的客戶、我太太想要我陪她參加晚宴、我的狗剛扭傷了,還有孩子和他們的棒球賽。我有三十名員工,當中有三個人常來我的辦公室,我們總是會閒聊。」

他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說:「你不是會來我的辦公室的人,那麼當我的腦海裡塞滿了這些事情時,你猜我多久會想到你一次?」凱文呆站在原地,他從未從這個角度考慮過,滿心以為自己的工作表現會──也應該為自己說話。

「我很喜歡你,」班補充說:「我知道你很有潛力,但你得要主動到我的辦公室來,讓你的存在成為我日常思考的一部分。」

讓自己被看見

這個故事是我朋友陳麥可(Michael Chen)說的,我和他在Zoom上聊天,討論如何才能在現今職場中取得成功。陳麥可是奇異(General Electric,簡稱GE)媒體、通訊和娛樂部門的前總裁兼首席執行長。聽他分享這個故事時,我心裡忍不住想,我能體會凱文的困境。

從小到大,從來沒有人教導我「讓自己被看見」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持續追蹤、主動回應」其實是讓人記得你的一種策略。相反的,我被教導要努力工作、達到重要績效指標,並且不要製造麻煩。而我的期望是,只要我做了這些事情,升職加薪就會隨之而來。

然而,就跟凱文一樣,沒過多久,我就發現這並不是在職場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公式,真正重要的是表現自己的能力。不僅如此,溝通和被看見也是必要且值得的。於是,一個悖論開始形成。當我只被教導要體現更多「安靜」特質時,我怎麼可能「外向」?

「安靜文化」環境

我發現,現今社會中有一群人,是在我稱之為「安靜文化」的環境中長大的。像我們這樣的人,從小就被告知要聽從指示、傾聽他人、少說話,讓我們的工作表現為自己說話。

但那些在「外向文化」中長大的人所受的教育則正好相反:要經常分享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聲音,並為自己創造機會。當然這兩種文化沒有優劣之分,但當把一種文化置於另一種文化背景中,要以不違背自己天性的方式被看見,就變得相當困難。

過去,當我感到卡關時,我就沉浸在學習、傾聽和閱讀所有關於溝通和領導力的內容中,去收集如何更能讓人看見、聽見的方法。雖然這麼做很有用,但這些方法並沒有解決我最迫切的問題:我還能堅持我的安靜文化價值觀嗎?還是我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外向的人來適應環境?如果不這麼做,我會被徹底遺忘嗎?

自在的行為模式

就在我開始環顧四周時,發現了一件相當令人驚訝的事情,那就是:我並不是唯一有這種感覺的人。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在安靜文化的價值觀中長大,不知道如何融入外向文化的工作環境,也不知道該如何表現自我。如果沒有某種特定的行為方式,他們就不知道該怎麼做。

這就是為什麼我特地寫了這本書,來討論安靜文化和外向文化。具體來說,這本書是為那些在安靜文化環境中長大,現在置身於外向文化環境中工作的人而寫的。事實上,這種摩擦不僅是內向或外向的問題,而是更深層的東西。

那是我們在人生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被灌輸的價值觀和信念,這些養分形塑了我們是誰、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那些讓我們感到自在的行為模式。

「換框思考」文化平衡

本書除了是一本指南、一份貢獻,也是一種個人反思,探討了我多年前希望回答的問題。這麼多年下來,我發現不必完全迎合主流文化,也有可能被人注意到我們原本的模樣。

我們還是可以發揮天性中屬於安靜文化的那部分,同時拓展知識、行為和溝通方式,這樣一來,就能在現今的職場更清楚、更自在地表達自我。這些就是本書第一部分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會深入探討「安靜文化」和「外向文化」這兩個世界,揭開它們的面紗。我們還會討論到,如何透過我稱之為「換框思考」(Cultural Reframes)找到文化平衡,這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如何與他人互動、在工作中如何運用時間、如何展現成就,以及處理衝突」。

安靜資本三大支柱

我同時也承認,職場確實存在對「安靜文化」的偏見,所以我們將深入討論,並分享如何克服它的建議──尤其那些我們對自己說的話。因為,正如那句名言:「我們不能一遍又一遍的做同樣的事情,然後期望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我們需要的是一張新的路線圖。

到這裡,進入書的第二部分,這裡我們要重新框架,並打造它們的「支柱」。我把這個步驟稱為「運用安靜資本框架」,它是一個包含三大支柱的結構,使我們能夠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被看到。

這三大支柱分別代表:打造個人職涯品牌、建立可信度、為自己發聲。我們將一步步討論如何將這些支柱應用到日常工作中。因為如果不能主動掌握別人如何看待我們,我們所能得到的機會與發展就會全靠運氣。

高效溝通大師班

每一個好計畫的背後,都需要更出色的執行。因此第三部分我們將討論溝通技巧,這部分會更具體、更實用,而我的目的也就是如此。我們會討論職場上實用可行的溝通策略,同時讓你知道在工作中該說什麼和怎麼說。這部分的設計也是為了讓你需要演講、使用肢體語言或口語表達的技巧時,可以快速翻到特定內容。

因為在我幫助人們建立溝通信心時,我發現即使知道引起注意的技巧、準備完善,但如果不能妥善傳達,影響力就會大打折扣。換句話說,無論我們知道多少或準備得多周全,如果表達不到位,一切都將毫無意義。

在創立我的全球溝通培訓公司「真誠之聲」(Soulcast Media)之前,我做了將近十年的廣播電視記者。我在聖地牙哥的美國廣播公司(ABC)時獲得艾美獎,那時是我新聞職涯的巔峰,也是我創業的轉捩點。

離開電視界後,我之所以選擇進入了充斥著各種風險的創業圈,是因為發現我在新聞工作中學到的許多溝通和談話技巧,都可以應用到更廣泛的職業領域。我曾目睹最辯才無礙的演講者輕鬆駕馭棘手談話、聰穎的為自己辯護,就像上了一堂高效溝通的大師課程。

全新的前進方向

這是一種心態的轉變與策略的結合,兩者的重點都是:聰明表達,而不是大聲說話。因此,在研究那些優秀的電視記者,並實際運用這些策略的過程中,我找到了過去一直在尋找的答案:你不必高聲喧嘩,也能因為對的理由被看見。

自從創辦Soulcast Media以來,我聽到無數的領導人和專業人士表示,他們很欣賞我在外向文化的職場中,展現對安靜文化特徵以及由此產生的摩擦點的認同。

我經常收到這樣的留言:「我也是在一種強調謙虛、低頭工作的文化中長大的。但是,正如你指出的,當你想在辦公室裡獲得成功時,這些建議不一定是最好的。關於如何克服這些心理障礙,我讀過書、也上過相關課程,但我從未聽過對這種文化摩擦的認同,也未曾從我認識的人那裡得到建議。我認為這就是關鍵。我把你的建議記在心裡,同時簡單的應用了其中一些『黃金』技巧。」

這些金子現在都在這本書裡,它們將會提供你一個全新的前進方向。

包容性工作環境

事實上,就算你是在外向文化的家庭成長,但對安靜文化的特質有更多共鳴的話,本書將提供你一張如何建立影響力的路線圖。或者,同樣也適合那些想更加理解安靜文化特徵者的想法的外向文化讀者。

或許透過閱讀,我們也可以開始改變人們對安靜文化特徵者的刻板印象,並打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工作環境。不過也必須說明,這本書並不是針對職場中複雜、多層次經驗的唯一解方,但它將揭開那些平時少被提及,卻深深影響我們互動的潛在動力與無聲張力。

時至今日,我很榮幸能影響全世界數百萬人。我在領英(LinkedIn)線上學習平臺上的課程一直是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有超過兩百多萬人觀看,其中許多是全球企業領導人。我經常被邀請到財富百大企業演講,協助團隊在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中,學習更好地展現自己、積極參與、脫穎而出。

重新構建安靜文化

回想當年那個在職場上難以表現、無法順利表達想法的自己,我仍然能看到她,因為這並不是要完全改變我們原來的模樣,而是保有安靜文化的價值觀,並重新構建它們,如此我們就能以正確的方式被看見。

現在,你也可以做到。(宇欽/輯)

《聰明表達,安靜也有影響力》
作者:陳俐安(Jessica Chen)
出版社:采實文化

其他書訊:
《一頁紙做兩倍事,高效專案工作法》
作者:楊朝仲
出版社:天下雜誌

在每一天的工作中,你是否也正在被無數個專案拉扯?有的專案進度停滯不前,甚至因為不斷地變更需求,而搞得大家焦頭爛額?有的專案因為複雜的跨部門協作,讓你總在加班、趕工、重做之間疲於奔命?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因專案陷入「窮忙」,這是許多人共同面臨的工作痛點。

作者從第一線專案經理的壓力與痛點出發,設計出一套從小型專案、跨部門專案、戰略型專案集的全方位專案管理「五階修練」,並提供簡單實用、立即落地的「一頁式」系統思考圖表,全方位提升你的專案管理能力。這本書將帶領你從零開始,逐階提升專案管理的能力,並學會運用「系統思考」管理專案,幫助你以全局思考擺脫「窮忙」、告別管理專案的泥沼。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日本史》
作者:岡本隆司
出版社:臺灣商務

我們所熟知的「日本史」,真的是歷史的全貌嗎?日本歷史從來不是孤立發展,而是一段從模仿中國、抵抗亞洲,到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歷史旅程。本書不僅回溯中國對日本制度與思想的深遠影響,更深入探討日本如何在歷史轉折中,逐步建構出自身的政治架構與國族意識。

本書不是傳統的日本通史,而是由專業歷史學者以問題導向的方式,帶領讀者用新的眼光重新認識日本。從中國文化圈的深遠影響,到近現代在世界秩序中的定位,作者跳脫單一民族敘事,以跨國史觀與亞洲視角,釐清那些被簡化、被選擇、甚至被神話的歷史片段。

《一生的財富》
作者:奧里森‧馬登
出版社:海鷹文化

奧里森‧馬登(一八四八~一九二四),美國著名的《成功》雜誌的創辦人,他的著作卷帙浩繁,內容豐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西方,他是比戴爾‧卡內基、拿破崙‧希爾等人更早幾十年研究成功學的勵志導師,被人們稱為美國成功學的奠基者和偉大的勵志導師。

為了讓人們一覽奧里森‧馬登著作的全貌,並且吸取其中的營養,本書融合其五十本著作的精華,並且加以篩選編纂,堪稱成功學的曠世經典,期望人們用最少的時間,得到最完整的成功精髓,在讀過他的著作以後,奮力向前。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