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鶯歌小鎮出發,一路挺進世界賽場,林郁婷寫下臺灣女子拳擊史的新篇章。2024年巴黎奧運,她奪下臺灣史上首面女子拳擊金牌,讓世界記住這個名字,也記住來自臺灣的力量。
本書不只是關於勝利的故事,而是一段關於勇氣、超越與信念的生命歷程。面對性別偏見、身體傷痛與無數次想放棄的時刻,林郁婷以拳頭對抗命運,更以韌性打破世界對她的想像。她從不被看好,到站上運動員的最高殿堂,靠的不是奇蹟,而是不退縮的意志。
書中不僅記錄比賽場上的激烈瞬間,更揭露訓練背後的心理掙扎與戰術思維。林郁婷的親身經歷,將讓每一位在低谷中掙扎的人重新相信:你可以痛,可以哭,但你還是可以有夢想。
二○二四年,法國時間八月十日晚上九點四十五分(臺北時間八月十一日凌晨三點四十五分),巴黎奧運女子拳擊五十七公斤級金牌戰擂臺上,裁判高舉我國選手林郁婷的左手宣示她勝利的那一刻,林郁婷情緒激動。
透過直播畫面,可以看到她右手握拳、熱淚盈眶,之後她繞著擂臺走一圈,左手拉起隊服衣襟,右手指著隊服上中華奧運的標誌,表示她是來自臺灣的中華隊選手,她對觀眾揮手致意、對裁判鞠躬表達感謝,跪下親吻擂臺,心潮澎湃如浪,喜悅洶湧不息。
拿到金牌就背教練
擂臺下,教練曾自強心情也有如巨石拍浪、激動難抑,林郁婷請他上擂臺,兩人勾肩在擂臺上繞行,向全場觀眾揮手致意。下臺前,師徒先後俯身以拳頭敲擊擂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下臺後,林郁婷與隨隊醫師林瀛洲擁抱,曾自強拿毛巾為林郁婷拭汗後師徒相擁,林郁婷依循「拿到金牌就背教練」的慣例,背起曾自強走了一段路,兩人高舉右臂再度向觀眾致意。
林郁婷多次在拿到金牌後背曾自強,這次卻是意義最不同的一次,對林郁婷而言,多年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對懷抱奧運夢多年的曾自強來說,夙願得償,百感交集。
曾自強學生時代曾當選拳擊國手,但在拚雅典奧運資格賽時受傷,奧運夢碎,後來他轉任拳擊教練,帶出奧運拳擊金牌選手是他心底的夢想,也是執念。
從最初接觸拳擊到拿下奧運金牌,林郁婷的金牌路並非一路平坦,期間長達兩年多的低潮讓師徒倆一度自我懷疑。林郁婷懷疑自己不適合打拳,曾自強懷疑自己無法讓愛徒更進步,甚至遊說林郁婷另尋教練。還好,他們沒有被挫敗擊倒,在拳擊這條路堅持了下來,走到開花結果的時刻。
奧運夢來自田徑
林郁婷自小就有奧運夢,只是她最初的奧運夢並不是拳擊,而是田徑。從小好動的林郁婷,小學時發現自己跑得比多數同學快,也因此成為學校田徑隊一員,人生最初的夢想就跟運動有關,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跑進奧運殿堂。
小學四年級剛入田徑校隊時,練的並不是她心心念念的短跑,而是跳遠、跳高,「那時我身高才一百三十幾公分,其實不適合練跳遠、跳高,但短跑是熱門項目,練的人多,教練可能看我爆發力還不錯,才叫我去練跳高、跳遠。」不過林郁婷沒跳出好成績,後來教練才讓她練短跑。
原本鶯歌國小在全縣運動會分組屬於乙組,田徑隊實力強,幾乎各個項目都可拿第一名,那時主要都是高年級學生代表學校出去比賽,看著學長、學姊得名,林郁婷很羨慕,想著等自己可以代表學校出賽時,一定要大展身手。
等她升上小學高年級,換她代表學校出去比賽了,鶯歌國小卻因為班級數增加,比賽分組從乙組升到甲組。甲組的學校除了班級數多,通常還設有體育班,「我面臨的就是組別提升後,要跟實力更高的對手競爭。」
甲組競爭比乙組激烈很多。在乙組,林郁婷田徑項目可以跑進前三名;但在甲組,很認真跑都不一定能跑得進決賽,林郁婷認清事實,自己並不是飛毛腿,田徑夢就此終止。
開啟拳擊第一步
小學畢業升上鶯歌國中,社團活動在國中是必修課,每個學生都必須選一個社團加入,靜不下來的林郁婷自是以體育性社團為目標。
她最想進籃球社,小學除了賽跑,林郁婷還喜歡打籃球。課間下課即使只有短短十分鐘,也要衝去籃球場打球,放學後練完田徑也還要打個球再回家。但社團採抽籤制,學生依籤序選社團,「我運氣不好,抽到的籤很後面,想去的社團像籃球社、羽球社都是熱門社團,早就被選完了,只有拳擊社還有名額。」
林郁婷最早接觸拳擊,是小學時跟哥哥一起看電視上播放的日本卡通《第一神拳》。她跟哥哥相差十歲,小時候媽媽忙著工作賺錢,她很多時間都是跟著哥哥,哥哥喜歡看《第一神拳》,她就一起看。
看久了,她對拳擊不陌生,也漸漸有了興趣,就跟同學一起加入拳擊社。沒多久,同學想加入新創立的拳擊隊,拉著她一起去,成為拳擊隊的成員。
《第一神拳》是日本漫畫家森川讓次的作品,一九八九年起在《週刊少年Magazine》上連載。《第一神拳》是臺灣的譯名,日文原名《はじめの一歩》,意為「最初的一步」,加入拳擊隊,也是林郁婷拳擊之路「最初的一步」;而對教練曾自強來說,那時他剛到鶯歌國中成立拳擊隊,也是踏出「最初的一步」。
鶯歌國中拳擊隊
當時政府正在推動「專任教練制度」,學校運動校隊不由體育老師兼任教練,而是找專項教練帶隊,原本在臺北市百齡高中以代理老師身分教拳擊的曾自強因緣際會來到鶯歌國中,那時學校並沒有拳擊隊,只有技擊隊,拳擊是其中一個項目。
曾自強爭取把拳擊從技擊隊獨立出來,成立拳擊隊。由於多數家長擔心孩子打拳受傷,拳擊隊招生不易,只要有學生願意加入,曾自強來者不拒,但必須徵得家長同意。
「加入拳擊隊前,我問媽媽可不可以讓我去拳擊隊。媽媽說,你一個女孩子跟人家打什麼拳,那是男生的運動,不要去。」當時媽媽明顯表達反對之意,林郁婷則不斷遊說媽媽,「我一直去講,一次、兩次、三次,不行我就繼續講,最後媽媽被我『盧』到受不了,只好答應。」
看看妳要撐多久
林郁婷知道媽媽不贊成的原因是怕她訓練辛苦,但從林郁婷的角度,媽媽一個人扶養四個小孩相當不容易,她希望藉由走體育這條路,比賽拿獎金,多少幫忙分擔一點家計。
林郁婷的媽媽廖秀宸回想,當時郁婷一直要求進拳擊隊,「講到我很煩,說那你就去玩看看。」廖秀宸觀念傳統,希望女兒好好讀書,最好跟小舅舅一樣讀到博士,而不要走體育這條辛苦的路。「郁婷的阿嬤也一直叫郁婷不要打拳。」但拗不過女兒,廖秀宸只好鬆口,不過她心想,或許訓練太累,小孩就會打退堂鼓了。
林郁婷加入拳擊隊後,廖秀宸總偷偷觀察,如果小孩放學回到家趕快去換長褲,大概就是腿上有傷,「其實我們用看的都可以知道她的狀況,我就看看妳要撐多久!」
成就感支撐下去
沒想到林郁婷才練了兩個多月,一個學期都還沒結束,在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國中女子組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她拿到三九點零一至四十一公斤級第二名,國二進一步在全國中等學校拳擊錦標賽國中女子組同量級拿到第一名,國三更在全國總統盃拳擊錦標賽國中女子組拿下這個量級第一名。
「如果說我一開始學拳是因為好奇有趣,支撐我走下去的,則是比賽的成就感,這是小學時在田徑隊等不到的東西。」林郁婷說,「拳擊比賽依體重分級,比田徑賽公平。」她個兒小,賽跑遇到個子高的,光起跑跨步就落後了。「拳擊大家的體重都在同一個範圍內,有一個更公平的依據。你就在這個量級裡面去競賽,能不能贏,全憑本事。」
不過她認為自己很幸運,小學時練田徑,田徑是運動之母,田徑的訓練為她的體能及身體協調能力奠定不錯的基礎,對打拳很有幫助。另外,她投入拳擊運動的時間早,享受了時代的紅利,「那個年代練拳的人不多,女生更少,競爭沒有那麼激烈,參加比賽不需要贏太多場就可以拿到獎牌。」
回家報喜不報憂
林郁婷打出成績後,更加堅持練拳,媽媽跟阿嬤慢慢接受她打拳這件事,但更擔心她受傷,也很心疼她為訓練所吃的苦。同住的阿嬤時不時仍會苦口婆心勸說:「打拳不好,跟妳小舅舅一樣讀書才好。」
阿嬤看到曾自強甚至會上前說:「教練,你帶別人就好,不要帶我孫女。」為了讓媽媽跟阿嬤放心,林郁婷回家一律報喜不報憂,只說好消息如得獎,絕不提今天身上哪裡又多了傷。
「她們總是想得比較多。」林郁婷知道阿嬤跟媽媽心疼她打到一身傷,但運動選手受傷是家常便飯,妥善治療就不會有事。真的需要看醫生又找不到人帶,她才會請媽媽載她去醫院。
媽媽的全力支持
林郁婷國二時,廖秀宸還曾試圖說服她改變心意,好好準備基測(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現在稱為會考),「我跟她說,妳都沒有認真準備考試,這樣子怎麼行,運動這一條路很辛苦啊。」林郁婷一句「辛苦都過了」,讓廖秀宸愣住了,「感覺她心裡面有她想要的一塊,做媽媽的,就當她的後盾吧。」
廖秀宸不再勸說林郁婷不要打拳,改為全力配合,「她要打拳,你就要顧好她的安全。」怕林郁婷意外受傷,廖秀宸接送林郁婷不用摩托車,而是開車,因為一次意外傷害,可能孩子的的運動生涯就中止了。「我就是她的接送專車。」如果臨時有事無法接送,廖秀宸會趕快打電話找人「代班」。
媽媽的支持固然讓林郁婷可以放心練拳,但林郁婷能否長久走在拳擊之路上,仍有關卡待克服。(宇欽/輯)
《夢想比痛還重:林郁婷的拳擊人生》
作者:林郁婷, 邱淑宜
出版社:天下文化
其他書訊:
《30公斤的距離》
作者:郭靜黛Joyce
出版社:時報出版
不論是因為沮喪、哀傷或憤怒,當抱著肆意任性的態度逃避負面情緒,用吃來撫慰、滿足自己,代價就是身高152公分的我,胖到78公斤。「我一直很愛美,雖然年過50歲,仍然想要擁有美麗幸福的人生;未來的路還很長,仍然想也許能夠擁有攜手一起走的伴侶。看著體重機上的那條紅線靠近80,我意識到是時候振作起來了。」
本書內容有最實際的減肥歷程分享:46道不虧待味蕾、美味又容易的料理家私藏減脂食譜,讓你跟著Joyce一邊享受美味、一邊瘦到45公斤!現在開始,為了漂亮也為了健康,在生活裡埋下瘦身意識,減掉30公斤,你也辦得到!
《無路之路:你的人生怎麼可能有前例?》
作者:保羅.米勒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保羅出身平凡,一心想擠進人生勝利組的「內圈」。他努力破解規則考上名校,還進到全球最知名顧問公司跟CEO們並肩工作,年紀輕輕就開始規畫往後二十年的職涯……他曾以為,這是唯一的路。直到這條「成功之路」漸漸失靈,他開始懷疑,人生怎會有路可循?
他辭去高薪工作,還搬到台灣,追尋不同於以往的新思路,感覺人生更有意義。他發現人生道路有兩種,第一種「預設之路」是看來有前途、多數人都認為正確的路;第二種「無路之路」是你可能只在腦中想過,也很少人會給你指引的路。本書是他走過兩種路,一路上發現的路標與提問,鼓勵所有迷惘的現代人,活出理想生活。
《用力奔跑的媽媽:跑過愛與傷痛,找回自己的光》
作者:雨路
出版社:木馬文化
雨路在原生家庭的陰影中長大,後來又迷失在孩子青春期的情緒風暴裡,一次與女兒激烈爭執後,她憑本能跑出家門──跑步就此成了人生轉機。一次次奔跑中,各種傷痕也悄悄縫合:她與父親和解,她陪伴孩子成為獨立個體;更重要的是,她接納了自身不完美卻無比真實的模樣。
這是一位母親的真誠剖白:有脆弱、失意,也有重新起身的力量。獻給每一位曾在愛裡跌倒、仍願意繼續愛下去的你──我們都值得用力跑一次,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不再失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