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災區現場需要速度、效率與協力

醒報編輯部 2025/09/29 14:35 點閱 836 次
政府的責任不是等人民哭了才來,而是災難一發生,就要讓人民感受到溫度與秩序。
政府的責任不是等人民哭了才來,而是災難一發生,就要讓人民感受到溫度與秩序。

每當災難降臨,民間總能迅速動員,一鏟一鏟地挖出溫暖人心的力量。在花蓮光復鄉的洪患現場,「鏟子超人」再度成為台灣最美的風景,萬人奔赴泥濘,身體力行擔起重建家園的責任。

各自為政

但這場民間力量的展現,也無情地映照出體制內部的紊亂與掣肘。中央與地方各設指揮所、各辦記者會,資訊錯亂、人力錯置,宛如雙頭馬車朝不同方向奔馳,徒增災區負擔,消耗民心。

災害應變本應爭分奪秒,不容分權錯置。遺憾的是,在這次花蓮救災中,中央與地方的聯繫斷裂令人錯愕。同一個糖廠園區內,僅隔數百公尺竟設有三個不同的前進單位:中央災害應變協調所、縣府前進指揮所、與國軍支援據點。而記者會也分頭舉行,讓媒體與民眾無所適從,更傳出總統與縣長在幾十公尺距離內還需以電話溝通的荒謬場景。

缺乏整合平台

有志工表示,災民無法取得物資,因為交通封鎖、店家關門,又缺乏即時訊息整合平台,導致即使每天有上百台車載物資湧入災區中心,真正有需要的居民卻拿不到該有的協助。這樣的「善意失配」,不但暴露政府橫向聯繫的失能,更傷害了社會的集體信任。

值得欣慰的是,在基層壓力與輿論推動下,中央與地方官員終於願意跨出一步,首次互派代表參加彼此的工作會議,不再互嗆,而是坐下來談、一起走訪災區、傾聽民意、回應需求。這種從衝突轉向協調的轉變,雖來得晚了一些,但畢竟是通往共識的起點。

民眾為政府做示範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唯有中央與地方願意共同面對,才可能化混亂為秩序、化對立為合力。從災變初期開始,社會大眾早已展現超越政治的團結精神,穿上雨鞋、拿起鏟子,無分藍綠、無問西東地進入泥濘中奮戰。這樣的力量,本應由體制承接與放大,而不是被體制扭曲與虛耗。

在技術層面,未來台灣的救災系統應建立統一且具公信力的數位平台,集中物資需求回報、志工調配、道路通行狀況等資訊,實現跨機關橫向整合。在行動上,中央與地方的SOP應明確界定彼此職責與合作流程,災害一旦發生即自動啟動聯合指揮機制,而非各自臨時決策。

數發部有責

目前志工分配與接駁雖有設置分站與工具補給站,但如果沒有資源地圖的整合、志工需求區域即時更新、與地方指揮單位協同調度,一切仍會流於表面。所幸已有熱心民眾自發建立「救災資訊整合地圖」與志工群組,填補政府在資訊彙整上的缺位。

災難無法避免,但混亂可以預防。政府有責任不只是在第一時間派出部會首長奔波視察,更應該提前建構制度性協調架構。從資訊系統到人力媒合、從物資調度到對外溝通,通通需要一條鞭的垂直指揮鏈與有效率的水平互聯架構。否則每一次災難,都是一次的重蹈覆轍。

應形成「公共治理」

中央不應自居為掌控資源的發號單位,地方也不宜只當防守回應的實施者。唯有形成「共同治理」的意識與機制,才可能在未來面對極端氣候頻仍的挑戰中,讓體制變得真正有用、讓人民的愛心發揮最大效益。

正如一位災民所言:「政府的責任不是等人民哭了才來,而是災難一發生,就要讓人民感受到溫度與秩序。」災區不是政黨秀場,也無須爭功比序,它需要的是速度、效率與協力。

齊心者興,離心者亡。讓我們記取這次災變的代價,不再讓指揮車頭各自開向不同方向。願未來的每一次災難應變,不再靠人民填補體制的缺口,而是人民與體制攜手並肩,共同守護這片土地的韌性與溫柔。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