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結合多年牧會經驗、禁食禱告的靈命操練,以及神學院教授的深度教導,把傳統門訓理論轉化為可落地的操作方式。整體而言,本書理論與實踐兼備,在眾多門徒訓練書籍中自成一格,既能幫助牧者與門訓導師建立清晰的神學框架,也能為每位渴望跟隨耶穌的人,提供具體可行的生命操練路徑。
書中提出「其實門徒不是被訓練出來的,而是在跟從主的人生中,透過不斷的效法主的生活所孕育出來」這句關鍵論斷,並以SGSM(Sharing、Growth、Service、Maturation)成長模式,清楚說明分享、成長、服事、成熟四個層面的連貫意義;同時建構了「Intentional Disciple-Making Process(有目標的門徒栽培流程)」,讓門訓者能系統化地設計與推動門徒培育。
希臘-羅馬時代的文化學術,對世界各國的影響極深且廣。不但西方國家延續了希臘-羅馬的治學傳統,發展成現代的教育制度和系統,亞洲各國自十七世紀中起,在教育和學術方面也陸續的爭相效法西方。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的主流教育和學術,莫不源自希臘-羅馬的治學和教育傳統。從當時的門徒/弟子到今日的學生,雖然都是以學習知識為主,但是在許多的意義上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變化。
從前文(第一章)可見,「門徒」並不是新名詞新概念,也不是基督教獨有的用詞,做耶穌的門徒看來好像也不難明白。可是在後現代的基督教圈子裡,對門徒,基督徒,聖徒,以及信徒等這些名詞引起了不小的困惑和混亂。
基督門徒請舉手
魏更斯(Michael Wilkins)教授是廣受歡迎的講員,他經常受邀在不同的退修會,講座,授課等場合,主講有關門徒的專題。在演講之前,他總喜歡問,「在坐當中,確實認為自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請舉手。」結果很肯定有把握高高舉起手的,只有寥寥無幾。
有些手舉起來又再放下,有的手只是舉了一半,看來像是猶疑不決。當他再問,「在坐當中,確實認為自己是基督徒的請舉手。」馬上就有許多手毅然舉起。這是Wilkins教授常見的一個場景。這個現象暗示了一個什麼狀況?
我們的教義告訴我們,只要相信一位救主耶穌基督,憑信心接受他的救恩,就可以得救成為基督徒。但是一想到要做耶穌的門徒,就當效法基督,遵行他的教導。當這些聽眾細想自己的實際靈命狀況,於是就顯得猶豫不決了。
基督徒門徒訓練
其實,基督徒應該是跟隨耶穌的門徒最適合不過的名稱,那是因為當年在安提阿的門徒以他們的生命到處見證了耶穌基督(徒11:26),以致得了這「小基督」的「美譽」。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也很流行「重生基督徒」(Born Again Christian)的說法,可是在今天後現代的西方社會中,人們對「基督徒」這個名稱甚至存有負面的印象。於是又有人提倡要做耶穌基督的門徒,結果「門徒訓練」成了教會圈子的熱門話題。然而對於門徒或門徒訓練的說法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由此可見後現代的信徒有一個嚴重的身分危機!
其實,人類歷史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中,所有發生的現象和處境都不是偶然的。在上帝的計畫中,危機是機會,危機就是轉機。沒有危機,人是不會主動改變的。關鍵在乎我們能否看得準上帝計畫的動向,能否體察上帝的心意,能否被主塑造成為合用的器皿與主同工。
門徒的觀點模式
提出要成為耶穌的門徒是很容易得到認同和讚賞,但要完全理解卻是十分複雜,絕非易事。眾教會重新看重栽培門徒當然是好事。可是眾人對「何謂門徒」卻有各種不同觀點,也引起不少的混亂。不錯,大家都願意服從聖經的權威,但是透過對聖經的嚴謹查考探究,竟然發覺眾聖徒對門徒的觀點有好幾個不同的觀點模式。
每一個模式其實都有其長處和短處。魏更斯教授在這方面做了相當詳盡的概覽研究,在他的钜著,《跟從主》(Following the Master)一書之第二章(Jesus and Disciples Today)中,綜合了這許多的觀點,並歸納為五個模式。
我就無需「重新造輪/reinvent the wheel」,下列五項觀點的略述,就是根據他書中的概要整理出來,呈獻給讀者。
門徒就是學徒
門徒是跟從一位顯赫的老師學習(或學藝)的門生,學徒自願服從老師的權威和指導。然而此說並沒有明確指出門生是否基督徒,按這觀點門徒是個一般性的用詞。這個模式有兩個基本的困難。
首先,希臘語中的門徒一詞“μαθητής”,在聖經中的使用方式與簡單地指稱一個學習者不同。例如,施洗約翰的追隨者(約翰的門徒)更像是先知和圍繞他所興起的運動的追隨者。
當我們注意到使徒行傳中「門徒」一詞的正常使用時,第二個困難就出現了。因為在使徒行傳中,「門徒」這個字顯然就是指「基督徒」。這樣看來,門徒似乎不僅僅是學習者而已,更是一個委身的追隨者。
門徒是委身的信徒
不少人認為門徒就是委身跟從耶穌的基督徒或信徒,並服從他的要求,包括那些極端的教導(如:太10:37-38、路14:26等)。這種觀點意味著,那些沒有委身的基督徒就不是門徒,但是又承認他們是耶穌國度中的成員。
這種觀點的問題是,看成為門徒和得救是兩回事,得救的人不一定是門徒,而門徒卻是得救的。雖然這種觀點廣受接納,但是會引致不少的困難。例如將基督徒二分化或等級化;這樣過分地強調委身,其實又再度陷入行為與信心的兩難之中了。
門徒是專職事奉人員
這個觀點認為專職事奉的人員是蒙主所呼召的,如牧師、傳道、聖職人員、宣教士等,他們才是門徒。因為耶穌的十二位門徒(使徒)跟從主,直接參與在主的事工,以及後來都在初代教會中服事。此種觀點也是廣受接納的,特別在傳統的建制教會中,有聖職人員(clergy)和平信徒(Laity)之分別。同樣,這個觀點也有把基督徒二分化或等級化的弊端。
信主就是門徒,過後才學習作門徒
此觀點認為,人從信主開始就已經是門徒了。以後有機會再接受門徒訓練,邁向成熟。這個觀點最受到那些鼓吹宣教佈道(傳統的宣教佈道理念)的基督徒所接納。這種觀念由來已久,近代數百年來的宣教與佈道熱潮也由此而起。
這完全是出于正確美好的動機,所預料不到的結果,卻是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先信了主,以後再「慢慢的」學習做門徒),成了導致目前教會的光景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實,這就是大衛.普拉特在《跟從我》書中所說的情況。
導致這種對後者的嚴重忽略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對門徒訓練缺乏全面的認識,往往認為門徒訓練就是學一些課程,甚至以為就是學一些個人佈道法。
信了主就是門徒,開始作門徒過程
這個觀點認為,一個真誠信主的人,從一開始就進入了一個跟從耶穌的人生。成為耶穌的門徒(Being Jesus’disciple)並不是信主之後另一個階段,另一個選擇,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
這個觀點除去了信主得救與靈命成長之間鴻溝。這個觀點的影響也頗為深遠,在不同領域中產生了不同的動力和應用。例如,在門徒的培育方面,更加強調靈命的塑造,和生命影響生命;在宣教佈道方面開始著重生命的改變和轉化,而不是簡單的「認信公式」。
多瞭解這些觀點可以在相當大的範圍裡幫助我們瞭解何謂門徒。雖然不同的領袖和學者們對此,各有各的說法和觀點。但是切莫彼此爭持,堅持某一觀點的對錯。其實以上五個對門徒和門訓的觀點模式,都各有依據,互有長短。
耶穌對門徒的教導
目前基督教社群,在對門徒的認知和門徒訓練這個領域,出現如此混亂的現象,就是因為人的各持己見,不願意花功夫去彼此瞭解不同觀點。無論如何,既然我們要做耶穌的門徒,最重要的,也是不可少的,就是必須明白和認識耶穌對門徒的要求和教導。
本書就是以耶穌對門徒的教導為中心而寫的。(宇欽/輯)
《耶穌的門徒之道:聖經神學與實踐》
作者:麥中堂
出版社:使者
其他書訊:
《破局者:我在內捲時代裡獨自升級》
作者:水淼
出版社:好的文化
媒體與資訊的發達,造成了群體意識影響力大的社會現象,不論你自稱多「邊緣人」,也不免被內卷旋風捲入其中,心智在不斷地內耗中,消磨掉防禦力及思考力而不能自拔,最後疲累不堪卻一無所獲。
所以,我們要升級!!首先釐清內卷的競爭本質,擺腳無意義的自我耗損,將對外的競爭意識轉化成內在的成長動力,掌握留在原地的社會競爭力。內卷本身不是壞的,要以正確的角度看待,學習自我覺察,才能遠離惡性內卷的漩渦,重拾美好自信的人生!
《在水一方:在日本尋找中國歷史》
作者:黃可兒
出版社:中華書局
很多人喜歡到日本旅遊,鍾情當地美學和文化,卻未必知道日本建築、繪畫、茶道等,都受過中國文化薰陶,又以唐宋文化影響最深。作者為日本達人,尋訪多個景點,撰寫逾二十個與日本歷史有關的中國人物故事。
全書分四章:「傳說東渡」、「奈良古風」、「中日友誼」和「歷史回音」,以輕鬆筆觸,結合文獻和遊歷,細訴日本不同地方留下的中國文化歷史或傳說。每篇附景點地址,讀者可作歷史文化深度遊,在日本尋找中華文化故事。
《專案管理:專案經理新思維》
作者:李育文
出版社:知果文化
本書跳脫傳統撰寫的架構,將PMBOK中所提到專案管理計畫書、專案文件、專案工具等,透過表格化、範本化、軟體化的方式呈現。筆者依據PMBOK® GUIDE第六版及第七版內容,將專案管理工件及方法進行範本化,因此提供相關參考大綱及表格,並利用模擬個案方式呈現。讓各位讀者可以透過範本的參考,來依據實務的變化,修改成屬於您自己的專案管理文件。
筆者初衷仍著重在『理論實務化;軟體專業化』,透過本書所提供的專案管理文件範本,可以落實在企業中。也介紹如何利用Project、Excel、Visio、PowerPoint等Office軟體來實現PMBOK中相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