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解除動員戡亂已經30多年,但台灣在憲政運作上仍有不少『人治』挑戰,並未完全依循『法治』!」律師陳長文25日在理律60周年研討會中強調,台灣在實際的政治運作上,《憲法》貫徹仍面臨意識形態與個人意志挑戰,例如總統賴清德讓肯定「台灣未定論」的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入府開黨務會議,仍有高度人治、黨政一把抓的危險。
憲判為法制基石
理律資深合夥人陳長文律師25日在理律60周年研討會上表示,民國35年國民大會在大陸制定《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法統的來源,也是告別人治、邁向法制與法治的莊嚴承諾,但隨之而來的是長達38年的戒嚴,直到前總統蔣經國解嚴,從「控制」走向「天賦人權」,是台灣民主和平轉型的關鍵。
陳長文強調,從民國38年釋字第1號,到民國110年的第813號解釋,還有憲法法庭的51個判決,近九百則的憲法解釋與裁判,不僅是台灣民主實踐的珍貴果實,更是從人治走向法制,再從法制邁向法治這條艱辛路上,所奠定最穩固的基石,台灣的經驗或可成為兩岸中國人對話的基礎。
黨政一體仍為人治
「台灣還是有不少人治陰影!」但陳長文也提醒說,前總統蔣介石與蔣經國在戒嚴時代黨國一體、黨政一把抓,但在當代民主國家,總統應該為全民總統,首要職責是對《憲法》忠誠,而非效力於政黨黨綱。他批評賴清德曾說是「務實台獨工作者」,擔任總統又說「中國是敵對勢力」、「兩岸互不隸屬」的個人意見。
另外,徐國勇公開宣稱台灣沒有光復節,並肯定台灣未定論,還到總統府開黨務會議,陳長文指出,如此言論及黨政不分竟然獲得執政黨背書,令人擔心其治理正當性與憲法忠誠。他呼籲賴總統,若能大澈大悟,想起自己中國人身分認同,回歸《憲法》框架,承認「自由」與「大陸」地區一中現實,「務實台獨工作者」標籤反而有機會成為開創新局的最大資產。
司法仍有多樣缺陷
他也擔憂說,包括陳同佳案、向心夫婦案等都凸顯政治凌駕司法的狀況,還有檢察官濫行起訴卻缺乏有效制衡的方式,《刑法》第125條有濫行起訴罪,但至今90年卻從未有過檢察官因此訂罪,形同具文;另外還有「行政法唯一死刑」、2015年「27人赴陸工作案」都有存在機械適用惡法與法制歧視等問題,都要好好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