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收入五萬元免稅 賴要深思債務可否負荷?

醒報編輯部 2025/09/23 15:30 點閱 871 次

總統賴清德在他的展開傾聽之旅中,放出大利多。不但拋出「免稅大禮包」,單身者年收入62.6萬以下、月薪約5萬,以及總收入164萬1千元以下的四口之家,通通不用繳稅;更強調明年將是「有史以來稅金繳最少」的一年。

當然國家還是需要稅金建設,按照賴總統的說法,這一波利多大約會有40%至50%人都不用繳稅,稅收主要是由高收入者繳交,而收入較高、前1%的人,繳40%、50%的所得稅。

其實能夠少繳稅,對於全民來說,當然是額手稱慶,但是我們也必須要問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為什麼標準是月薪五萬元免稅?這個政策的依據與邏輯到底是甚麼?如果政治人物光是喊利多,卻沒有說明政策背後的緣由,那恐怕就變成了選舉大放送,而不是真正的福國利民之策。

政策缺邏輯

任何政策都需要理性的規劃,才在星期二的上午,行政院匆匆宣布取消普發一萬元的「不領取」選項。其實這個政策原本是因為玄奘大學教授釋昭慧在拜會行政院長卓榮泰時,表達了自己主張不領普發現金1萬元,接著卓榮泰院長就馬上指示研擬「不領取」選項。沒想到卻引來大批綠營支持者反對,認為政院原先拒發,後來又要發,現在再情勒要求大家不要領,政策邏輯顛三倒四,毫無合理性。

接著行政院在推動時才發現,就算只是要在網頁上增設一個不領取的選項,還要全面建置身分驗證系統,個資可能遭到冒用,甚至會延宕整體時程。在重重壓力下,行政院自行宣布維持原有的領取管道。

為什麼一個政策會僅僅一位一人的建言,就讓行政院改變?可見事前沒有研究,當下也沒有參考其他專家意見,似乎就是看行政院長一人的喜好,把政策當作聖旨一樣,開口就是決行,當然會發現各種窒礙難行之處。

稅收是否足夠

財政是需要紀律的,稅收也是需要公平的。成大教授李忠憲就做了分析,他認為如果65% 的人免繳所得稅,然後當前1%的人繳了四成稅收,對於這1%的高收入族群來說,他們是否會覺得公平?未來他們還會繼續安心把事業與營收 留在台灣嗎?還是有可能拂袖而去?畢竟這個政策對這些人來說不公平。

另外政策推出前,也沒有相對應配套,恐怕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利益沒有受到該有的保障,引發對「稅負不公」的抱怨。

另外台灣的稅收是否穩定到可以大開免稅之門,政府也應該要做出分析。立法院即將審查202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稅課收入大幅減少3083億元,因為中央統籌分配給地方的稅款,從今年的4,676億元增加到8,841億元,所以這部分是列入地方政府歲入,而非中央政府歲入。因此中央稅課收入大幅減少3083億元,地方增加了4165億元統籌分配稅款,中央可以分配的金額將大幅度減少,賴總統考量過嗎?

債務勿擴大

除了預算減少之外,債務也不容小覷。明年度政府舊債務到期還本1265億元,須舉債2992億元,另加特別預算舉債1008億元,合計舉債4000億元。《公共債務法》第五條第七項規定:「中央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每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其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之百分之十五。」,現在的占比已經達12.76%瀕臨中央政府年度舉債額度上限。

政府接下來的舉債上限只剩下828億元,這樣的舉債幅度其實非常少,這次丹娜絲颱風的特別預算就高達600億元,但是台灣一年不可能只有一個颱風,而且也不可能全年沒有其他臨時發生的災害。我們絕對鼓勵政府讓利於民,但是也需要政府要對政策負責,建立合理的財政紀律。

希望政府在決策當下,都能夠附上政策說明與公式試算,才能讓全民花得開心,用得安心。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