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醒報編輯 2025/09/15 18:46 點閱 35 次

2018年6月,威斯康辛州的一片農地上,舉行一場盛大的動土典禮。美國總統川普、州長沃克,還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齊聚一堂。前一年,富士康承諾投資100億美元,創造13,000個工作機會。川普在動土儀式上豪情萬丈,稱這將是「世界第八大奇景」,標誌著「美國製造」的復興。

然而赴美投資的背後,遠比你想像得更複雜!本書揭示,台灣企業在全球政治與資本博弈中,如何成為主角,卻也可能被當成籌碼?對所有關心科技產業、境外設廠與全球供應鏈風險的人來說,是一記警鐘,也是一次現實撞擊。為什麼一場百億美元等級的「美國製造」計畫,會一步步變成沒有加害者的騙局。

我在美國愛荷華州迪比克(Dubuque)長大,好友的爸爸在市中心開了一家電器行。店裡的櫥窗塞滿了當時的新奇玩意:畫質有點糊的彩色電視、錶盤會發夜光的收音機、還有看起來很厲害的高級音響主機。我準備離開迪比克去讀大學之前,在店裡買了一台小音響,是個叫Panasonic(松下電器)的日本新品牌,那時還沒什麼名氣。

那年頭,藍領工人絕對算是中產階級,努力點的高中畢業生,只要去約翰迪爾迪比克工廠(John Deere Dubuque Works)或迪比克包裝廠(Dubuque Packing Plant)跑生產線,就能養活一家人。順帶一提,那個包裝廠出產著名的「百合花火腿」(Fleur de Lis Hams),在美國中西部頗具代表性,曾是當地經濟和飲食文化的象徵。

愛荷華州迪比克

當時迪比克的差異性基本上只有宗教之別:新教和天主教。雖然希爾街(Hill Street)有塊小小的三角地帶住著幾戶非裔美國家庭,但城裡其他地方不是被契約硬性隔開,就是大家心照不宣,劃分界線。

我們只有一所公立高中,摔角明星喬丹.史密斯(Jordan Smith)大我一屆,是全校唯一的黑人學生,我那屆更是一個都沒有。印象中,西班牙裔人口就只有一個從委內瑞拉來的交換學生。

工業危機來了

不過在我小時候,一切開始轉變。先是鎮西邊開了「二十號廣場」(Plaza 20),帶來愛荷華州第一家大型連鎖折扣零售商Kmart,這種大賣場當時可是新潮流,搶走不少人氣。接著又蓋了室內購物中心,市中心最大的百貨公司「羅謝克」(Roshek’s)也跟著搬過去,小本經營的雜貨店一家家關門。

當時的地方大老(那時全是男的)眼看市中心一天天沒落,心急如焚,趕緊搶下700萬美元的聯邦都更資金。他們拆了空房子,把鐘塔搬到基座上,還在市中心設計徒步區,想重振老街榮景。只可惜,建好了卻沒人來逛。

接著,工業危機來了。1970年代末,迪比克包裝廠的工人一年能賺2萬5千美元,換算成2020年的錢大概是8萬7千美元,工廠最熱鬧時有三千五百人上班。但是提供高薪、高福利加上老舊的廠房設備,導致包裝廠完全鬥不過別處常用移民與低薪工人的新廠。

迪比克都更計劃

最後歷經裁員、減薪,苦撐到1982年還是關門大吉,鎮上的失業率直接飆升到17%以上。我不是唯一離開的人,迪比克人走得乾乾淨淨,這地方的人口在1980年達到頂峰後就一蹶不振。

不過,跟全美各地一樣,迪比克的都更計劃讓這地方第一次自己接手商業發展。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之前,大多數的城市官員壓根沒想過要插手零售或工業發展的事。

但如今,聯邦都市發展資金早就用光了,你很難找到哪座城鎮不主動出擊、推動經濟發展。它們利用稅務優惠、基礎設施投資、土地優惠政策,甚至靠市政舉債來吸引企業進駐。

會議中心擴建計劃

1990年代我接到一項任務:為堪薩斯市(Kansas City)的商務雜誌《Ingram’s》撰寫一篇報導,主題是巴特爾會議中心(Bartle Hall)的擴建計劃,計劃預算高達9千萬美元(換算成2020年的購買力約為1億6千萬美元)。這項擴建不只是要挽救當時疲軟的會議活動,市府還宣傳說,這將成為重振垂死市中心的核心推動力。

經過深入調查,我交出一篇報導,詳述這9千萬美元的投資為何注定讓人失望——無論是市中心的附帶發展,還是設施本身的財務報表皆然。當時全美的城市就像在鬥公民軍備競賽,拚命擴建會議空間。但過度建設加上會議業務沒多少成長,多數設施都陷入財務危機。

我還發現,那些吹捧擴建的經濟影響研究漏洞百出,甚至有點投機。最慘的是,各方人士慫恿城市把錢砸進無底洞。顧問說展廳空間不夠、飯店房間太少,逼迫市府再蓋更大的,還得補貼飯店,結果地方財政花了大錢,賠了夫人又折兵。

《Ingram’s》的編輯看完我的稿子嚇了一跳,馬上取消了任務。但我沒停下腳步,繼續把報導寫完,最後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找到了刊登機會。之後,這篇報導被多家媒體轉載,包括《沙加緬度蜜蜂報》(Sacramento Bee)和《夏洛特觀察家報》(Charlotte Observer)——這兩座城市當時都在考慮擴建會議中心。

爭取富士康投資

2017年7月某日,我看著新聞,想起了那篇報導。當時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和威斯康辛州州長史考特.沃克(Scott Walker)正在白宮宣布一項重大工業開發計劃,而我正好住在威州。

一家來自台灣的公司鴻海精密(Foxconn,即富士康)承諾要在美國打造一座超大的工廠群,計劃投資約100億美元,並雇用一萬三千名工人。我讀到各州為了爭取這座工廠拚命競標,還看到那些誇大的經濟效益預測,忍不住聯想到當初會議中心的建設軍備競賽。

威斯康辛州為了吸引富士康,提供了最高30億美元的補貼,若再加上公用事業和地方政府的基礎建設費用,總額高達45億美元。也就是說,每個工作崗位的成本高達34萬6千美元,數字誇張得離譜。不只補貼規模驚人,這場白宮宣布的活動還顯示出經濟發展被政治化的程度又更上一層樓。

少數引人注目案例

2017年8月初,我向一家專注美國上中西部(也就是美國老工業區的「鏽帶」)議題的線上期刊《鏽帶雜誌》(Belt Magazine)提案,這地區正是川普勝選的關鍵。我建議調查富士康工廠計劃背後,州政府提供數十億美元補貼的經濟影響說法是否站得住腳。主編喬丹.海勒(Jordan Heller)鼓勵我放手去做。

很快就能看出,富士康提出的工廠計劃把州際競標戰推到了新高峰。每個工作崗位的成本都比一般公共補貼水準高出十倍。接下來一年,數百個地方政府爭相競標亞馬遜(Amazon)的新總部,美國像是陷入了一場失控的拍賣狂熱。出最高價者或許能風光一時,但很可能落入「贏家的詛咒」——這是拍賣研究中一個有名的現象,高估價值最甚的出價者最終會贏得獎品。

但富士康和亞馬遜只是少數引人注目的案例。全美各地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支出正廣泛且穩定成長,國內每個大城市、地區和州都設有配備齊全、薪資優渥的經濟發展機構,這些機構互相競爭,喊出更高的價碼或耍更厲害的手段來爭取企業投資。它們才是真正的買家。

資金究竟來自何方?

這些「買家」不只瞄準企業,還包括企業雇來的幫手——負責選址與投資激勵的顧問,這些人被經濟發展專業人士拉攏的方式,就像婚禮策劃師被鄉村俱樂部拉攏一樣。這群顧問讓這套機器運作得轟隆作響,他們如法炮製出一堆報告,讓花在發展上的每一塊錢,看起來都像當年買微軟首次公開募股的股票那樣聰明。

這些資金究竟來自何方?富士康的故事在規模上或許很突出,但除此之外它就像一扇窗戶,我們能從中看到一個根深柢固、制度化的過程——城市之間、州與州之間的競爭讓公共資金變得拮据,卻讓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對經濟發展支出的熱愛跨越了黨派界線,但在像威斯康辛這樣由共和黨州長和立法機構掌控的州特別受歡迎。正如沃克州長的競選口號承諾:威斯康辛「對商業敞開大門」。減免企業稅、豪擲經濟發展資金看似帶來繁榮的希望,實際上卻是教育預算被砍、社會服務縮水,還推遲了老舊基礎設施的修繕支出。

即便如此,州長和市長因爭取到交易而獲得的政治光環無可爭議。大家似乎都愛贏家,哪怕付出的代價高得離譜。

讓美國再次偉大

2016年,川普承諾要讓製造業工作回流(就像我小時候在迪比克的那種工作)——這是他吸引美國上中西部選民的一大賣點。對於威州東南部的拉辛郡(Racine County)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因為這裡後來成了富士康廠區的選址地。比起迪比克,拉辛市(Racine)曾經是個更熱鬧的製造業中心,提供了大量高薪工作。

二戰期間和戰後工廠缺工,這個地區只好從美國深南部招募勞工,拉辛因此成了那波「大遷徙」(Great Migration)的目的地之一。但就像迪比克一樣,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拉辛也進入了經濟持續衰退的時期。所以富士康承諾帶來一萬三千個「能養家的」工作崗位,對當地兩黨的代表來說實在無法抗拒。然而,到了決定要把哪塊地給富士康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那麼配合。

幸好(對於那些支持者來說)拉辛之外的芒特普萊森特(Mount Pleasant,人口為兩萬六千)不只有大片空曠農地,還有一個由茶黨(注:Tea Party,2009年左右興起的美國保守派草根運動,反對高稅收、大政府及歐巴馬健保,推動財政保守,影響共和黨右傾)領導的鎮委會。

於是,芒特普萊森特迫不及待抓住這個機會,鎮上的支持者相信——或者宣稱他們相信——支持富士康計劃就是在幫美國再次偉大。

財閥民粹主義

深入研究富士康計劃,就會發現企業、承包商、顧問以及市與州政府之間的親密關係。一個根深柢固的經濟發展體系水落石出:用慷慨的納稅人資金補貼來酬賞企業,為政客帶來政治資本,還讓有關係的承包商與供應商賺大錢。公

共補貼支出開出創造就業的支票來換取民眾支持,但最終只有少數人的荷包滿滿。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方式,完全符合政治學家雅各布.海克(Jacob Hacker)和保羅.皮爾森(Paul Pierson)所提出的「財閥民粹主義」(Plutocratic Populism)。

財閥民粹主義指的是大多數選民最終支持一個集中財富的過程。現代經濟發展就像一台低調運作的機器,穩定地從公共資金中掏錢,去富上加富,推動美國日益加劇的收入差距,這不僅是國家的恥辱,也對共和體制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我們每天都在被富士「坑」(Foxconned)。(宇欽/輯)

《富士坑:美國製造的真實故事》
作者:勞倫斯・塔巴克
出版社:感電出版

其他書訊:
《打造一間吸引人的店鋪》
作者:林書言 Lsy sophie
出版社:麥浩斯

在新零售時代,店鋪除了販售商品,也須提供深入的體驗與情感連結,這不只有助於展示品牌的獨特價值,還能增加顧客的認同感。因此,打造一個吸引人的店鋪,必須把握兩大要素──「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動人的視覺風格」,
才能在顧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進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棲仙陳設選物所負責人林書言 Lsy sophie,為品牌陳列顧問,憑藉多年零售空間的陳列經驗,歸納出一套釐清品牌定位、規劃陳列設計的架構。本書深入解析零售空間陳列如何與品牌形象、商品魅力緊密連結,同時提供一套即使非設計專業也能輕鬆掌握的陳列公式,協助讀者打造獨具風格的空間美學,全面提升品牌的吸引力與銷售力。

《聖城大馬士革的滅絕與重生》
作者:尤金‧羅根
出版社:貓頭鷹

1860年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發生了一場延續八天的血腥屠戮。此一事件在中東近代史上是個關鍵時刻,敘利亞人和黎巴嫩人將其視為與二十世紀法國命運相連的源頭,黎巴嫩人更將此後每次內戰都歸因於這場屠殺,此外也有人認為事件本身預示了往後亞美尼亞遭遇的種族滅絕。

不過,大馬士革在這場衝突之後,卻也迎來了重生與之後150年的族群和平。此一事件也象徵著與鄂圖曼舊秩序的徹底決裂,勾勒出現代中東的新樣貌。本書將透過三本遺失的筆記本,探討這座多元族群宗教的城市如何一夕間陷入暴力與仇恨?血腥衝突後,在仇視且撕裂的族群之間,又是如何恢復秩序,弭平衝突?

《有錢人都靠這一招年收破億》
作者:上岡正明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想成為億萬富翁,必備的條件是什麼?其實,賺錢與否和聰明才智或能力並沒有太大關係。無論是上班族、創業者,甚至是投資者,若想賺錢,所有結果的背後都離不開「行動」。正是行動的差異,決定了結果的不同。

本書由擁有MBA學位的企業家,將「符合腦科學的成功法則」整理成34個步驟,傾囊相授。作者分析了約1000位頂尖企業家、經營者與運動選手的行動模式,並構築出一套人人都能朝「年收入一億日圓」邁進的實踐流程。書中所介紹的方法都是針對工作、學習和投資的基本思維和行動來說明,不僅適用於任何人,而且每個人都做得到。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