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社會,許多人把遇事「撐下去」、「吞下去」視為美德,但有時在精神健康上,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且未必能讓你活出應有的榮美。本書提出人生得勝的關鍵點在「剛強」,而非「逞強」:「剛強」助你勇敢走穩當行的路,助你忽略不必要的論斷;「逞強」則易導致空轉與抑鬱,讓你與不必要的人或事糾纏!
本書不鼓勵你遇事只會撐下去、吞下去!本書鼓勵你吃有目標的苦、拒絕虛耗、勇於成長,把精力專注在美好的目標上。心靈健康的關鍵在「剛強」,而非「逞強」!
「剛強」不是成天壓抑情緒,不是硬去跟別人比較,而是專注於自己的使命感,活出你的獨特與美好。在充滿變數、挫折的時代,助你勇敢走當行的路,作真正的贏家!
總是假裝喜樂的你,累了嗎?曾經有心理健康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做出輕生舉動的人中,曾有精神疾病就醫紀錄者,女性多於男性。什麼意思?是代表女性心理健康差於男性嗎?顯然不該是這樣解讀,但為何在有輕生動作者中,過去有就醫紀錄的女性多於男性?
普遍的解讀是在華人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女性較願意分享心中的苦」;男性深受「男兒有淚不輕彈」等社會文化眼光的影響,較不願向人示弱,習慣維持應有的強者形象。這是一種隱性的憂鬱現象,有人形容這是「男性憂鬱」,但或許更貼切的講法是「強人憂鬱」。
不分男女,當一個人被社會賦予某些強者形象或期待的職業,或是當其期待自己能有「強者」的人設時,會較不容易與人談心、較容易假裝喜樂。當然,這某方面或許無可厚非。
隱性的強人憂鬱
在臨床上曾經有人跟我分享,因為他的工作職稱在傳統文化上被視為「不宜有情緒軟弱」,是以他不願在人前承認自己被憂慮所困,最後實在每況愈下,他的家人硬是幫他預約了我的職能治療會談自費門診。
他甚至在會談診間對我說:「施教授,您知道嗎?如果不是我家人強烈建議我來找您,我其實也不想來。因為要讓別人知道我有身心狀況,實在難以啟齒。」以上這位個案所說的話經過我修飾並去背景資料,但大意不變。這是一個何等令人心疼的現象。
其實類似這種隱性憂鬱、強人憂鬱的狀況,並不算少見,但總讓我想到西方歷史上享有盛譽的帝王詩人大衛王,他一生高潮迭起,留有不少詩詞與禱詞文學,在那些作品中,有喜樂洋溢的詩篇,卻更有不少「憂鬱指數爆表」的禱詞詩篇流傳後世,他的禱詞詩作抒發了他的委屈與愁苦。
從某個角度看,大衛王當年應該也有形象包袱或強人偶包,但他顯然有適切的抒發管道。也許有些人看待、評價我們的方式比較膚淺,認為只能講正向的話,否則就會評價我們不夠有信心,或是作了不夠好的榜樣,但其實那些人自己心中也必有憂愁、沮喪的時候。
情緒的宣洩管道
大衛王的信仰生活可貴之處,絕不在於假裝喜樂;在面對許多仇敵或攻擊時,大衛王是一個「剛強」的人,但他絕對不是一個「逞強」的人,他懂得適度表達、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當然,我們也不必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給「所有人」看,因為有些人根本不在乎、有些人看了當笑話,也有些存心害你的人看了反而樂得開心、變本加厲,但我們要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宣洩管道」。
事實上,心理學家歐文•亞隆(Irvin Yalom)曾提出十二個療效因子,其中一個就是「宣洩」,適度、適時、適地的情緒宣洩,其實在精神健康上是一種健康的表現。總是假裝喜樂的你,累了嗎?
有時,在某些安全的空間或對象面前,你不必假裝喜樂,而是可以把重擔說出來,這樣反而能走得更遠、更穩。願我們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宣洩管道,活得「剛強」但不「逞強」。
存在本身是被愛的
你不需要證明自己夠強,才值得被愛,因為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愛!每一個精卵的結合背後都有造物主的美意,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不是偶然,都是因著造物主的愛與許可,才能巧妙地來到這世上。
在我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難忘的回憶。我父親的職業是牧師,我必須承認,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富有,而我記得我國中時功課不是太好,有一次段考考得很差,讓父母很失望,成績公布後不久,有天我父親跟我在我家附近的頂好超市購物,他跟我說:「以諾,你這次考試真的考得很離譜。」
我本來以為我爸要開始念一些難聽的話了,豈料他接著說:「但你放心,就算你不會念書、不會考試,但爸爸對你的愛,不會因為你考試考不好而有任何改變。」我爸爸大概沒預期到他這段話使我印象極其深刻,讓我對自己的人生價值感有很大的加分。
其實我在成長過程中,考筆試的表現向來不是太頂尖,但我後來在生涯發展上之所以能有「底氣」一路念到博士、升上正教授,跟我父親當年所灌輸給我的價值感有很大的關係。
天父的愛不改變
我父親早已不在人世了,但上面的那段「爸爸對你的愛,不會因為你不會考試而有任何改變」的回憶,我一直放在心裡,因為我體會到我爸爸愛我,絕不是因為我成績表現得夠優秀,或是因為我哪方面的能力夠強,而是因為他就是愛我,在他的眼中,他兒子——我的存在本身就有無可取代的價值。
這段回憶甚至讓我每每在讀到《聖經》中〈主禱文〉提到「我們在天上的父」時,都有更深刻的體會,因為他讓我意識到,他口中所述的天父必然也是這樣看我們。
天父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夠優秀、夠強,祂不是因為我們社經地位夠高、賺錢能力夠優秀、能夠提供教堂較多的十一奉獻,祂才愛我們,事實上,教堂有沒有錢、華不華麗,並無損於祂的造物主地位。祂也不是因為我們情緒管理能力夠優秀、夠像個情緒穩定的聖徒,祂才愛我們,在歷史上許多人時常哭天喊地、怨天尤人,上帝也還是深深愛著他們。
自己被上天愛著
親愛的朋友,你不需要證明自己夠強,才值得被愛,因為你就是因著天父的愛與用心才來到這世上的;反過來說,無論一個人的原生環境背景為何,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是被愛的,就會活出真正的「剛強」,就更能心安理得、勇往直前地做該做的事,就不會常在人前刻意「逞強」,就不會刻意想處處向人證明或標榜自己的優秀或卓越,進而能更聚焦在自己人生該努力的目標上,成就更大的事。
當然,這社會需要我們適時地證明自己,才能使自己被看見,但千萬別「過度證明」自己!凡事逞強,凡事不甘示弱,凡事只想顯出自己比別人強,那將會弄得精疲力竭!
事實上,即便我們坦承自己其實在某些方面真的就是相對不夠好,那也不影響我們受造、存在的價值。因為你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這是造物主所認定的價值!我們都是被愛著的人!
我們不是因為「自認處處比別人好」所以剛強,而是知道「自己被上天愛著」所以才剛強。願你我都有這樣的「底氣」去面對某些弱項或某些人的酸言,專注在自己該努力的目標上,成為更大氣的人。(宇欽/輯)
《你需要的是剛強,而不是逞強》
作者:施以諾
出版社:主流出版社
其他書訊:
《廣島醫生:一部終戰前的真實日記》
作者:蜂谷道彥
出版社:一卷文化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原子彈轟炸廣島,當時的廣島通訊醫院院長蜂谷道彥,親歷了城市瞬間成為廢墟、醫療資源匱乏、無數傷患湧入醫院的慘況。他既是重傷者,也實際投入救治行動。在本書中,他以日記形式,透過冷靜細膩的筆觸,忠實紀錄了爆炸當日及接下來五十六天的異常經歷。
日記中不僅詳述原子彈帶來的身心創傷和社會動盪,也捕捉到人的堅韌、奉獻與勇氣,反思生存的意義與道德困境。在輻射病尚未定名之前,他用醫學推論幫助人們對抗未知的恐懼。即使自己也是重傷者、面臨資訊斷絕的危境,他仍選擇持續紀錄與分析,堅守醫者的專業與人道精神。
《數據識讀者:數據素養教父教你如何用數據溝通、工作與生活》
作者:喬丹.莫羅
出版社:日出出版
這是個被數據啟發與驅動的時代。解讀與利用數據不再是專業能力,而是讓自己脫穎而出的基本技能。數據素養教父親授養成數據識讀的學習架構與方法,不用精通數學與統計,也能高效收集與精確解讀數據,在職場與生活中,擺脫各種操弄,為自己做出聰明決策!
擁有數據不等於能善用數據,你必須知道那些有用,以及怎麼用。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必人人都是數據科學家,但人人都得具備數據素養:讀取數據、用數據工作、分析數據、用數據溝通的能力。本書提供數據素養的具體方式,以及組織能夠採取哪些措施,建構出完善、扎實的數據素養策略,賦予內部人員強大的力量。
《當耶穌遇上柏拉圖:從聖經到哲學,一場最有趣的人類智慧思辨》
作者:MARO
出版社:創意市集
聖經不是基督徒們才讀的書嗎?難道意味著哲學與宗教有關嗎?宗教跟哲學等學問莫非不是位於對立面嗎?在哲學的範疇裡,有數個「歷久不衰的主題」,其中尤為重要、至今仍發人省思的問題是「人類為何物」與「神是什麼」。
在中世紀以前,哲學與神學一脈相連,而聖經正詳盡地描述「人類」與「神」兩者關係的書籍,可謂是「人類使用說明書」的書籍。因此,腦中若沒有過去的哲學觀念,要解釋二十世紀以後的哲學也絕非容易之事。無論何者,讀懂聖經,就能理解哲學家們思考的背景脈絡了;即想學習西洋哲學,閱讀聖經是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