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105 年警察機關查獲青少年嫌疑犯 4 萬,867 人(占總嫌疑犯14.98%),逐年遞增至 113年青少年嫌疑犯4 萬7,462人(占總嫌疑犯 15.56%),人數增加6,595人,客觀數據顯見,青少年人口不斷下降,但犯罪人口數卻逐年持續上升。
青少年犯罪多
不可諱言的是,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在實務上發現許多青少年是非判斷能力不足,時常因不良友儕接觸犯罪,甚至不法集團不斷利用未成年能夠減輕刑責及成年後會塗銷犯罪紀錄之法律規定,持續吸收青少年從事違法工作(如詐欺洗錢的車手、開槍恐嚇店家的槍手)。
為保有國家發展的未來競爭力,如何防制莘莘學子犯罪,並提前遏止偏差行為,使其有健康、良善之成長環境,應為現階段努力的重點。
五位朋友影響自己
多數人生活環境都是由自己身邊最親密的三至五個人所組成,以心理學和社會學中「密友五次元理論」來說,身分、階層、經濟狀況甚至性格,都是由周圍五個人的平均值決定的。如同勵志演說家吉姆.羅恩所說:「我們是身邊最常相處的5位朋友的平均值。」因為自己的選擇以及對世界的看法,都來自最親近的這幾個人。
爰此,朋友會無形中形成同儕壓力,使我們吸收周遭的特質與習性,將我們拉往他們的方向,根據研究顯示孩子11至12 歲時最好的朋友智商愈高,到了 15 歲,智商也會顯著提升。
遠離不良友儕
此等亦揭示了慎選朋友的重要性,以學者渥夫岡(Wolfgang)慢性犯罪者的縱貫性研究可知(6%的慢性犯罪者犯51.9%的罪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重罪),是非之人總會發生是非之事,青少年理應遠離不良友儕,以減少自己暴露在犯罪與被害的機會之中。
建議父母平時應花時間多陪伴孩子,而非交給阿公阿嬤、褓母、幼兒園、安親班或補習班,以建構緊密且正向的親子關係,陪伴期間父母的善惡價值觀(如遠離幫派毒品、避免金錢誘惑等),將之慢慢滲入小孩內心最深處,進而形塑出小孩的道德與人格。未來面對是非善惡,小孩自然知道如何選擇他的朋友,因為能讓小孩遠離不良友儕的,往往只有幸福的家庭與父母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