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紀念抗戰 歷史不該成為分裂的工具

醒報編輯部 2025/09/03 13:28 點閱 330 次
對岸的政治宣傳機制,將歷史轉化為現代政權正當性的支柱,與其說是在紀念歷史,不如說是在重塑歷史。(網路截圖)
對岸的政治宣傳機制,將歷史轉化為現代政權正當性的支柱,與其說是在紀念歷史,不如說是在重塑歷史。(網路截圖)

九月三日,本為紀念抗戰勝利、悼念犧牲將士的日子,卻在台灣政治中,變得彷彿不再具有共同記憶的重量。這場對歷史詮釋權的拔河,並不只存在於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更深植於台灣島內各種族群認同與政治立場的裂縫中。

閱兵、紀念、致敬、淡化、出席與缺席,每一個動作與話語,都成了政治操作,燃起不斷升高的對立與誤解。

中共閱兵意在宣示

中國大陸九三閱兵的規模與象徵意涵,無疑早已超越純粹的軍事展示,這個日子成為中共宣示抗戰歷史主導權的重要舞台,藉此重塑「對日抗戰」的敘事邏輯,將共軍塑造為抗戰中流砥柱,進而鞏固政權合法性,並形塑其在亞洲地緣政治中的角色。

這樣的戰略布局,既是對內的集體動員,也是對外的話語擴張。對岸的政治宣傳機制,將歷史轉化為現代政權正當性的支柱,與其說是在紀念歷史,不如說是在重塑歷史。

但中國大陸閱兵的政治操作,並不構成我們可以忽視自身歷史記憶的理由。更令人錯愕的是,政府對軍人節的紀念儀式竟刻意淡化對日抗戰的歷史,甚至將九三的歷史意涵轉嫁至八二三砲戰或九二海戰等兩岸對峙事件上,試圖重新定義「軍人節」的精神內涵。這樣的做法,在某些人眼中,是「去中國化」的歷史工程,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卻是對先烈犧牲的漠視與背叛。

重新定義軍人節

國家的記憶不該成為政黨的選擇題,歷史是一條長河,不應以意識形態之剪刀將之割裂。中華民國作為一個政體,其歷史中確實包括八年對日抗戰的奮戰。而那場戰爭中的勝利,是包括中國大陸各省人民,乃至台灣共同參與的結果,更有無數家庭為此失去了親人。無論現今對兩岸關係有何種立場,對歷史的尊重應當超越政治的算計。歷史不會因沉默而消失,也不會因淡化而改變。

台灣如今的社會氛圍,對歷史的理解早已分裂成不同平行宇宙。有一部分人擁抱「台灣主體敘事」,強調去殖民、去威權、去中國;另一部分人則堅守中華民國歷史脈絡,視抗戰勝利為民族救亡的重要時刻。這兩種記憶不該彼此敵對,更應尋求和解與融合。否則「九三」將淪為一場無止盡的符號爭奪戰,歷史的莊嚴淪為政爭的工具。

九三淪為符號爭奪戰

政治人物若真心珍惜這個國家,不該利用歷史作為選舉槍砲;執政者若有大格局,也不應將歷史化為意識形態的戰場。人民需要的是誠實的歷史教育、全面的史料揭示,以及開放的歷史辯論,而非操弄記憶、灌輸單一版本的歷史觀。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見一個民族的靈魂。它不能只反映勝利,也應承認錯誤;不能只放大某段歷史,也該誠實呈現完整脈絡。台灣的未來不應建立在選擇性記憶之上,而應以坦然面對歷史的勇氣為根基。倘若執政者一邊高舉「中華民國」大旗,一邊又刻意忽略中華民國抗戰的歷史,豈非自相矛盾?

歷史照見靈魂

或許我們可以對對岸閱兵的動機持保留態度,質疑其軍事展示背後的政治算計,但同時,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抗戰本身的歷史意義與人民犧牲。紀念不代表附和,致敬不等於認同其現政權。當我們連基本的歷史紀念都不能團結一致,又何來面對更大的外部挑戰?

在全球邁向多元化、地緣政治風雲詭譎的今天,台灣若一味內耗於歷史認同之爭,終將錯失形塑自身國際角色的時機。唯有正視歷史,尊重多元記憶,方能從過去中汲取智慧,為未來築起穩固的基石。

歷史不該成為分裂的工具,它應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讓不同世代在理解與尊重中找回彼此的共同語言。唯有如此,「九三」才能不只是閱兵的日子,不只是紀念的符號,而是真正屬於人民的歷史時刻。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