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的能源問題,簡化地說就是電力問題。雖然官方的說法是並不缺電,但是就日常生活所見,綠電緩不濟急,燃煤發電又汙染環境,影響國人健康。展望未來世界的潮流與趨勢,加上又要發展需要大量電力的AI產業,核電可能是勢必要走的路。政府的態度似乎是如果能夠保證核能發電的運轉,以及廢料的處理安全無虞,並不排除逐步發展核能發電。
多安全才夠安全
於是,我們首先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就是:「多安全才是足夠的安全?」這可能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也可能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這種決策,會牽涉到很多社會、經濟、政治與倫理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人類生存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不確定性(uncertainty)有兩種。一種是風險(risk),另一種是無知(ignorance)。風險是當我們遵循著一個法則去運作,但是其中卻包含了一些隨機發生的因素,影響它的結果時,我們就面對著風險。
我們對狀況的無知,如果達到某種程度,便足以使我們無法確定結果將會如何,其機率又有多大。核能發電與廢料的處理,便面對著安全的風險與無知。關於安全問題,若從另一個方向看,或者可以問,我們可以承受多大的風險?
最滿意的選項
當然,如果有多種選項,我們會選擇具有最大優勢,和最小劣勢的選項。但是這個選項,也並不一定是讓我們最滿意的選項。
更嚴謹一點說,我們絕對不可能知道風險有多大,機率為何?如果能知道,就不是風險了。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估計風險的機率而已,而這種估計又往往存在著誤差。例如,我們無論使用核能、燃煤、綠電、風電,都可能有公安或天災的風險。假使核能電廠與燃煤及其它電廠都關閉,便沒有發生公安或災害的風險。然而,卻可能發生無電可用的風險。
風險難預知
當然,當我們選擇可接受的安全風險的選項時,許多因素又會因為新技術與經驗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我們人類便生存在一個無可逃於天地之間的環境裡,通俗的說法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在我們討論核能發電多安全才是足夠的安全時,我們必須容忍任何不安全的風險。因為實際上,沒有風險的選項是不存在的。當然我們的選項要盡可能地安全,也必須顧到重要的個人以及社會,可能面臨的風險,並且釐清各種方法之間價值的損益。
要欣賞科學的不精確
的確,由於科學的進步,核能發電越來越安全。然而Helmer O.與 N. Rescher在討論不精確科學(inexact science),或模糊理論(fuzzy theory)時指出:不可否認的是,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不精確的,我們只能在不精確中力求精確而已。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圓周率(π)的值。通常我們的計算只用它的近似值3.1416,甚至只用3.14。近年來,因為超級電腦的發展,科學家的計算已經將π的值,推算到小數點後1兆4千4佰11億位數。既使如此,最後還是除不盡,也就是說還是有誤差的。
因此,我們在量度一個問題時,其精確度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核能發電或也可作如是觀。如果我們對每件事物的量度都精確無誤,就不會發展出微積分、統計學了。如果你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你會怎樣生活?那樣的世界又該是多麼無趣呀!
所以,核能發電「多安全才是足夠的安全?」可能沒有人能回答。如果必須發展就發展吧! 該承擔的風險也必須承擔。